教員發展計劃 - 項目摘要

項目編號:UGC/FDS25/E05/22
項目名稱:結合正向滲透 - 厭氧膜生物反應器和微藻生物技術在廢水處理中實現碳和能源中和的可行性研究
首席研究員:陳祖賢博士(高科院)

摘要

除了預防2019冠狀病毒外,緩減極端氣候變化是近年全球最具挑戰的任務之一。自2015年《巴黎協定》中提出將全球平均溫度的上升幅度嚴格限制在工業化前的溫度不超過1.5°C的水平,並承諾採取相關的解決措施來實現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最終目標。在去年格拉斯哥氣候公約(COP26)中所提出的全球協議,通過逐步減少使用煤炭等化石燃料,尋求進一步實現淨零排放,並建議開展創新和綠色技術在國際的幫助下採用更多可再生能源。此外,在不同的製造和工業過程中主動改造設計並採用低耗能方法來實現碳減排目標。最近,在不同的廢物處理和廢物轉化為能源的過程中提出了更積極的節能方法。在傳統污水處理中,活性污泥法因曝氣要求導致大量的電力消耗及碳排放,未來人口快速增長而產生更多污水的同時,因採用更嚴格的污水處理標準達致水回用之目的,這大大增加了全球的電力消耗及碳排放。另一方面,研究結果表示從城市污水中所能提取的能量可以進一步提高。因此,城市污水處理需要創新的設計以實現碳和能源中和的目標。在本可行性研究中,本地污水經一級沉降去除懸浮顆粒物後,將採用厭氧膜生物反應器(AnMBR)處理,這避免了傳統二級處理的曝氣過程。此外,AnMBR能產生沼氣(甲烷)用於廠內發電,同時有更長的污泥停留時間(SRT)及產生較少的污泥量,因此可以減少整體的佔地面積。然而,初級流出液中的有機底物水平(COD)相對較低,並不足以支持厭氧菌的生長及進行有效的污水處理,不能達致最佳的沼氣生產水平,而對這初級流出液進行簡單的濃縮步驟如使用正向滲透法技術(FO),使污水中的水分子通過半滲透膜進入提取溶液(如1M NaCl或海水)後,大大提高了污水中有機底物的濃度,同時該處理過程的電力消耗量較低。另一方面,AnMBR的降解過程一般可在13-25°C進行,而當溫度在30-35°C可以實現更高的處理效果,當中用於加熱的能量可以通過產生沼氣來補償。用於AnMBR的超濾(UF)膜單元將以側流操作模式設計,這令必要的膜洗滌程序可以獨立進行,以盡量減少對厭氧降解過程及主生物反應器的干擾。雖然90-95%的COD可以通過AnMBR去除,但因沒有進行硝化和脫硝反應,從而積累了較高水平的NH4+及磷酸鹽,這對於污水處理排放或水回用是不可接受的。因此,這研究提出了使用微藻培養作為一種簡單的AnMBR後處理工藝,使污水可以得到更有效的處理,並且可從微藻獲得額外的可再生能源和潛在的營養原料。最後,開發一種創新的FO-AnMBR-微藻混合系統以實現污水處理中的碳和能源中和的目標。

 

項目編號:UGC/FDS14/H19/22
項目名稱:產品創新元素在廣告中的呈現及跨文化傳播中的效果
首席研究員:陳芳怡博士(恒大)

摘要

香港致力於培養及推動創新文化與創意產業,目標成為亞洲的創新中心。儘管我們知道不同地域的消費模式及對創新的接受程度有所差異,但過往研究甚少探討創新元素應該如何進行跨文化傳播,以增加受眾接納及採用創新產品的程度。此研究項目將會檢視產品創新元素在廣告中的呈現,以及如何加強這些元素在跨文化傳播中的效果。研究將分三個階段進行,在首階段,研究人員將對網絡上出現的創新產品廣告進行內容分析,以檢視產品創新元素在廣告中的呈現。在第二階段,我們將選出部份在首階段分析的廣告,並由來自六種文化背景的消費者對這些廣告進行評審。在第三階段,研究人員將對來自六種文化背景的受眾進行一系列的實驗研究,以探索文化取向、創新元素和廣告手法這些因素對消費者認知和選用創新產品的影響。探索一嶄新且豐富的領域,有助發展產品創新及跨文化傳播的理論,並為現有文獻作出重大貢獻。同時,營銷人員可參考實證研究成果制定及採用相關營銷策略,更有效地向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費者推廣創新產品。

 

項目編號:UGC/FDS11/B02/22
項目名稱:納稅信用評級制度能否產生減低同業避稅的外溢效應?
首席研究員:陳冠雄教授(明愛)

摘要

稅收是政府履行治理職能的重要財政資源。避稅威脅到政府根據稅法徵收適當稅收的能力。因此,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徵收稅收是政府需要持續解決的重要挑戰。

政府在徵收稅收時可以使用軟硬兼施的政策。過去的專業實踐和學術文獻的關注主要集中在使用稅務審計和處罰來執行稅務合規。沒有太多注意力集中在使用激勵措施來吸引稅收合規性上。此研究計劃的主要目的是闡明由中國稅務機關協調和實施的激勵措施對減少避稅的有效性。

研究結果應對稅務機關、企業管理層、投資者、核數師和相關公共政策制定者產生重大的政策影響。由於這一激勵制度代表了稅收管理的一項重要新發展,如果證明有效,它也可以作為國際稅務機關,特別是發展中經濟體稅務機關的榜樣,以提高企業稅收合規性。

 

項目編號:UGC/FDS24/E16/22
項目名稱:粵港澳大灣區土地開發和土地使用權案例研究:中國土地發展和城市區域化的新路徑?
首席研究員:陳振光教授(理大專業進修學院)

摘要

一個城市的土地權屬和產權是基於該城市各種制度設計和規範而制定。地區的土地開發過程以建成環境、價值和產權變化為特徵,與政治、社會、經濟和城市形態有着密切聯繫。透過粵港澳大灣區這例子可見,土地開發過程是中國經濟和城市發展的驅動力。這過程不但帶來了土地權屬和管理制度的變化,也反映了上層政府、省和市當局之間的財政政策及規劃的互動和博弈。在過去,開發用地來自徵收城市土地或將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國有化。隨著更頻繁的城市發展,土地需求亦有所增加,因此位於農村和城市郊區的集體所有土地逐漸被用於開發,集體建設用地也被逐漸市場化。而農村土地及城市邊緣的土地升值對政府主導的城市發展帶來挑戰。這項研究利用資料分析技術,綜合實地考察、問卷調查和訪談,考察了大灣區的發展項目;隨後亦對廣州和深圳的四個開發項目進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研究認為,現有的土地開發建議評估機制不足以應對當前的社會經濟環境和複雜的形勢變化。研究結果將為闡明大灣區的後土地金融發展策略提供政策建議,例如該如何完善土地權屬、開發和管理的制度。研究亦將進一步闡明在不同土地開發模式下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項目編號:UGC/FDS16/M03/22
項目名稱:兩種柵藻在不同磷濃度中生物降解氯蜱硫磷之研究
首席研究員:陳文藝博士(都大)

摘要

有機磷殺蟲劑(OPP)是一組廣泛應用於農作物及其他產品的殺蟲劑。OPP會造成環境污染。毒死蜱是其中一種最常用的OPP,由於它具有影響神經和內分泌的毒性,近來引起了公眾的關注。這種毒性對昆蟲、野生動物甚至人類也有影響,因此受毒死蜱污染的廢水排放前必須進行處理。生物修復是指所有包括微藻在內的微生物對有機污染物的生物吸收、生物積累和生物降解,是一種可持續的廢水處理方案。在生物修復的過程中,微藻利用廢水中的營養和二氧化碳來生長,產生的微藻生物質可以轉化為各種有價值的資源,如生物燃料、生物塑膠、生物炭以及動物和魚類的飼料。

微藻可以通過磷酸三酯酶將OPP生物降解為磷酸鹽和酒精。OPP也會引起氧化應激,導致產生活性氧(ROS)並誘發微藻的脂質過氧化,但這些ROS也有分解OPP的作用。與其他OPP不同,有關微藻對毒死蜱的生物修復的研究報告並不常見(這可能是由於毒死蜱較難被生物降解)而關於毒死蜱的新陳代謝研究報告就更少。從這些少量的文獻中發現,包括毒死蜱在內的OPP的生物降解可能是不完全的,新產生的代謝物可能比原污染物的毒性更強。一些物種更會積累有毒的降解物,例如3,5,6-三氯-s-吡啶醇。本研究團隊經初步研究發現兩種綠藻分離物:二形柵藻(Scenedesmus dimorphus)和四尾柵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具有生物修復廢水中毒死蜱的能力。兩個藻種在七天內均可去除超過90%的毒死蜱,但四尾柵藻只達成了19%的生物降解,而二形柵藻的生物降解率度則較高(73%)。這反映了不同物種的毒死蜱生物修復能力和涉及的機制是不盡相同的。在實際應用生物修復技術之前,瞭解不同藻種(尤其是我們分離出來的這兩種柵藻)對毒死蜱的生物降解和代謝途徑至為重要。

除此之外,微藻對毒死蜱的生物降解也可能受到磷供應的影響。在磷有限甚至缺乏的情況下,微藻可以通過生物降解毒死蜱來獲得毒死蜱結構中的磷原子作為磷源。然而,在有毒死蜱的情況下磷的代謝從未被報導過,這種反應可能是某些藻種特有的。微藻的磷代謝相當複雜,涉及不同的相互關聯的酶途徑,這很難僅僅通過測量單個酶的活性來研究。蛋白質組學是一種可以在有或沒有毒死蜱的情況下以整體的方式研究這些相互關聯的酶途徑在不同磷濃度下的反應的技術。

本項目旨在瞭解在不同的磷濃度下,兩種柵藻分離物對毒死蜱的生物修復,並探索其背後的機制。具體目標包括:第一,比較二形柵藻和四尾柵藻在培養液和污水中對毒死蜱的生物吸收和生物降解作用。第二,研究磷濃度對生物修復效率和機制的影響,並分析這兩個藻種在有和沒有毒死蜱的情況下的細胞磷濃度。第三,評估兩個藻種在不同的毒死蜱和磷濃度下的毒理反應。第四,識別和監測兩個藻種的主要毒死蜱代謝產物的變化。第五,基於蛋白質組學方法,探索兩個物種在毒死蜱存在下的磷代謝反應。這個項目將示範以微藻生物修復作為一種可持續的污水處理方案。這項目更會提供微藻對毒死蜱的代謝的知識,並通過改變磷供應來提高生物修復的效率。此外,這項目還將提供一個用於毒死蜱生物修復的高效藻種。

 

項目編號:UGC/FDS11/M03/22
項目名稱:闡明下丘腦 GLP-1 受體系統在鼩鼱噁心和嘔吐機制中的新作用
首席研究員:陳詩華博士(明愛)

摘要

胰高血糖素樣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受體激動劑的引入改變了 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的治療策略,因為 GLP-1 受體激動劑不僅能夠調控血糖,而且具有額外的體重控制和心血管益處。然而,使用基於 GLP-1 的療法可能與胃腸道副作用(包括噁心和嘔吐)有關,從而限制了 GLP-1 激動劑可以使用的劑量。控制嘔吐和噁心感覺的機制以及與食慾有關的機制略有不同,而且相關的機制尚未明確。闡明嘔吐和止吐藥物的研究策略集中在腦幹嘔吐中心。下丘腦作為自主神經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潛在的參與噁心和嘔吐的作用常常被忽視。該項目基於我們前期的研究結果,即在鼩鼱下丘腦腦室旁核(intra-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hypothalamus, iPVH)注射 exendin-4 能夠顯著抑制食物和水的攝入並以劑量依賴性方式誘導嘔吐。與腦室內給藥相比,exendin-4 通過 iPVH 給藥途徑能夠更有效的誘導嘔吐。我們的研究還發現,通過 iPVH 給藥 GLP-1 受體拮抗劑 exendin(9-39)可拮抗 exendin-4 皮下給藥誘導的嘔吐,但不會拮抗相關的進食抑制。此外,exendin-4 的催吐作用與其厭食作用無關。這些發現表明,下丘腦 GLP-1 受體可能至少部分參與了噁心和嘔吐的機制。臂旁核接收來自下丘腦、杏仁核和邊緣系統的交互輸入,並將投射發送到孤束核。我們假設 PVH 中的 GLP-1 受體激活可能調節 GABA 和/或谷氨酸和其他在這些腦區中作為關鍵調節劑的神經遞質的局部釋放,從而參與嘔吐與涉及更高的大腦功能主觀感覺的噁心控制機制。

在本項目中,我們旨在確定下丘腦 GLP-1 受體系統在進食和嘔吐中的作用以及信號通路可能的潛在機制。我們將使用標準行為測試和已建立的無線電遙測技術進行動物實驗,以評估指示噁心(PCIN)的生理變化以及腦功能的 c-Fos 免疫組化分析。本項目將使用腦微透析監測腦神經遞質的變化。我們的研究將揭示噁心和嘔吐的新機制。通過研究 GLP-1 受體系統的嘔吐機制獲得的數據不僅可以更好地改善糖尿病和肥胖症的管理,還可能發現止吐藥開發的新靶點,從而改善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的生活質量。

 

項目編號:UGC/FDS16/B18/22
項目名稱:利益相關者導向情境下的治理變革:行為視角
首席研究員:陳醒博士(都大)

摘要

公司治理模式因環境而不同。在組織科學、經濟學、法律和社會學的一個重要爭論是,公司治理是否會趨向英美模式,這種模式以股東為導向,通常被視為「最佳」治理模式。研究表明,在以利益相關者為導向的國家裡,一部分公司試圖改革到英美模式。儘管如此,我們對在這些國家裡的公司治理改革的多樣性的理解有限。以往文獻主要採用代理理論和制度理論來解釋治理改革,假設企業的關鍵決策者為了降低代理成本或尋求合法性而理性地進行治理改革,忽略了決策者是有限理性的並受制於行為因素的影響。此外,英美國家以外的公司治理改革的效果還未定論。

為了填補這些研究缺口,本項目以公司行為理論為基礎,在以利益相關者為導向的背景下解釋治理改革的前因和後果。具體來說,當公司績效低於期望水平時,有限理性決策者會進行問題搜索。公司會在找到相對滿意的解決方案時停止搜索。我提出一些公司的治理改革是處於對解決問題的探索。當以利益相關者為導向的背景下的關鍵決策者面臨績效不足並進行問題搜索時,英美國家的以股東為導向的公司治理提供了一種替代方案,甚至是一種「理想」的治理安排,可以作為可選擇的解決方案來縮短績效與預期的差距。然而,不一定所有公司都會採用英美模式來解決績效差距問題,這具體取決於影響公司決策、社會認同和關鍵決策者的信念和傾向。比如,關鍵決策者是偏利益相關者導向還是偏股東導向將影響什麼樣的解決方案會被認為是合適的。至於治理改革的後果,我提出單純由問題搜索驅動的治理改革相對不有效。

我選擇日本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因為根據傳統日本文化,公司應該是員工的社區,而不是股東擁有的資產。另一個原因是部分日本公司進行了英美模式的治理改革,例如減少董事會規模,增加董事會獨立性,並採用股票期權計劃等。本研究用日本上市公司數據對理論模型進行驗證可以提供以下貢獻。首先,本研究通過引入一個新的視角來解釋公司層面治理改革的差異,為利益相關者導向背景下的公司治理文獻做出了貢獻。其次,此研究通過識別導致公司治理改革的前因和解釋治理改革可能有效或無效的權變因素,為公司治理改革文獻做出了貢獻。此外,本研究指出公司治理改革是問題搜索的可能解決方案,並提出利益相關者導向作為影響問題搜索的重要因素,從而為公司行為理論做出貢獻。

 

項目編號:UGC/FDS16/H04/22
項目名稱:香港中老年海洛因使用者一生中的治療軌跡
首席研究員:鄭誠博士(都大)

摘要

統計資料顯示,海洛英是香港最普遍被濫用的藥物,而使用海洛英的人(PWUH)大多為 40 歲或以上人士。然而,目前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使用精神藥物的年輕人身上。鑑於海洛英對個人和社會帶來巨大的危害,本項目研究導致中年或老年 PWUH 參與或放棄戒毒治療的各種因素。然而這個話題在香港並沒有得到全面的探討。雖然現有文獻已經記錄了 PWUH 在特定生命階段的治療經驗,但是我們依然缺乏對於 PWUH 一生治療軌跡的研究。治療軌跡在這裏是指一個人接受戒毒治療的歷史(如開始治療、退出治療、退出後重新接受戒毒治療)。為了填補這些研究空白,本項目將使用生命歷程理論和差異關聯理論來描述和解釋 40 歲以上香港 PWUH 一生中的戒毒治療軌跡。生命歷程理論著重研究人類在其一生中行為的連續性和變化性。差異關聯理論則提出,個體深受其微觀社會環境的影響,而人的行為是通過與身邊的人的互動而習得的。更具體地說,我們將會探討 PWUH 一生戒毒治療軌跡的模式(在不同生命階段尋求或退出戒毒治療的原因),以及宏觀歷史背景和微觀社會環境(家庭內部、同齡人之間的互動學習)如何影響他們的戒毒治療軌跡。

方法上,我們將使用「專題生活史方法」來探索 PWUH 的治療軌跡。我們將使用三種研究方法搜集資料:檔案研究、深度訪談和焦點小組訪談。檔案研究會被用於收集三類信息:(1)已經出版的書籍和文章,(2)報紙,以及(3)政府政策文件和非政府組織報告。另外,我們將會對以下人員進行深度訪談: 60 名 40 歲以上的 PWUH,10 名在職或退休的前線戒毒治療工作者(例如社工、懲教署前員工、非政府組織管理人員等)和 10 名年長黑幫成員(尤其是那些過去曾經長期從事街頭毒品買賣的人)。最後,我們將挑選 20 位 PWUH 進行五個焦點小組訪談,以進一步收集數據。另外,為了盡量減少年長 PWUH 記憶衰退對資料搜集的影響,在訪問和焦點小組訪談中我們將使用「生命圖」和「照片啟發」兩種參與式視覺研究方法。我們將會邀請 PWUH 繪製生命圖,記錄治療軌跡中的每一次轉變和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我們還會向PWUH展示一組歷史圖片(例如,不同歷史時期的治療設施舊照片、報紙剪輯和吸毒場景),讓他們表達對於吸毒軌跡,治療軌跡,以及這些軌跡背後的宏觀和微觀社會環境相關的感受和記憶。在學術上,本項目會探討香港的戒毒治療軌跡與微觀/宏觀社會背景之間的關係。在實踐層面,研究結果將會尋找出有促使 PWUH 參與戒毒治療的因素,從而使 PWUH、他們的家庭成員和整個社會受益。

 

項目編號:UGC/FDS17/H03/22
項目名稱:結合呼吸與音樂對促進青年人生命凝聚感的功效:隨機對照研究
首席研究員:鄭麗湘博士(東華)

摘要

2019 冠状病毒病大流行對公共衛生的負面影響已經影響到人們的社會、心理和身體健康。世界各地的人們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壓力。長期的壓力可能導致心理和生理疾病。青年人尤其不得不調整他們個人生活:包括工作、學習和過渡獨立生活。青年人目前的情況可能比其他年齡組的人更有壓力。在大流行期間,個人內在資源對於減輕壓力和改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生命凝聚感為被視為一種個人內在資源。它反映了當一個人可以理解其生活的經驗、應付生活事件的要求、並且獲致生活的意義,便能呈現出最佳的適應表現。

本研究採用隨機對照試驗設計。我們的研究團隊以音樂呼吸(MB)計劃為干預措施。將音樂療法與正念呼吸相結合,目的為促進青年人應對壓力。我們將會招募 290 名 18-30 歲青年人參與本研究。並隨機分配到 MB 計劃組和對照組。實驗組的參與者將參加為期 6 週的 MB 計劃。對照組的參與者將接受為期 6 週心理健康課程。並比較兩組之間的結果。研究的主要結果將在計劃完成後的第 6 周和第 4 週使用生命凝聚感表進行測量。次要結果將分別在計劃完成後的第 6 周和第 4 週使用應對自我效能量表、情緒調節困難量表、正念注意意識量表、抑鬱焦慮壓力量表、BBC 主觀幸福感量表進行測量。生理指標將在第 6 周用唾液皮質醇水平測量。結果將顯示通過促進生命凝聚感,以增強個人應對壓力的能力。本研究期待未來可以依此研究結果,進一步規劃促進青年人心理健康。

 

項目編號:UGC/FDS24/H11/22
項目名稱:教授學術寫作予社會科學及商業本科生:引入讀者觀點和數據驅動教學方法
首席研究員:張諾銘博士(理大專業進修學院)

摘要

此專案為期兩年,以內容和語言的整合學習和數據驅動學習方法,教授專為社會科學及商業學科之大專學生而設的進階學術英語寫作。此專案目的為促進語文教師及學科教師間之協作,闡明目標科目的讀寫能力要度,以及設計語文教材,使學生能夠習得語文及科目知識。而數據驅動學習部分,乃透過免費的網上語科庫作語文教學,加上研究者編匯的學生語料庫,使學生能接觸真實語料文本,和學習以語料庫輔助讀寫或作簡單文本分析。本專案假定學生能透過數據驅動學習加強本科的知識,提高接收和產出語言技能,從而達致更佳學術寫作表現。透過使用語料庫輔助教學,本專案旨在增進參加者對語文及語法特徵的認知,使其能有效與目標讀者互動,提高語文學習動機,最終達致自主學習。

 

項目編號:UGC/FDS25/H03/22
項目名稱:設計和開發舒適的3D打印中底智能鞋,旨在改善老年人口的平衡問題
首席研究員:張玲女士(高科院)

摘要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設計並開發一款舒適的3D打印中底墊的智能鞋,旨在改善長者的平衡力。

長者因跌倒而骨折是脆性骨折的主因。研究顯示,少肌症患者出現脆性骨折的機率是一般人的4倍。少肌症患者平衡力較差,跌倒風險大增,所以少肌症是預測長者出現脆性骨折的重要因素。

長者有較大可能有平衡力問題,不少長者會意外跌倒。香港人口老齡化加劇,未來幾年這會成為公共衛生問題。由於長者常有足部形態改變、足部畸形、足部疼痛的情況,他們若穿著不合腳的鞋子會感到不適,並有出現平衡力問題的風險。

儘管文獻曾探討智能鞋墊的可行性,但沒有充分考慮舒適度,從而影響了長者對這種鞋墊的接受程度。2020年,本研究的首席研究員開展了這項獲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支持的種子基金研究項目,主要獲批准研究一種功能性的3D打印中底設計,這種設計既舒適美觀又可以持續。正如Scheffler(2004)所建議,創造新鞋底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舒適與否。

最近,這方面的研究正逐步加強,旨在生產配備先進技術的裝置來減輕上述問題,例如引入內置跌倒檢測演算法的智能鞋墊,供長者日常使用。然而,附著3D打印中底的智能鞋墊則從沒在研究階段或市場上開發出來。研究顯示,長者穿的鞋子,建議應該用硬而薄的鞋底,以改善足部位置。不過,長者挑選鞋子時,大概會考慮舒適與否多於是否安全。因此,人們使用智能鞋墊時,3D打印的中底便可以派上用場,讓人感到舒適。用家穿上智能鞋,不但可以檢測到跌倒的可能性,而且合腳又舒適。

 

項目編號:UGC/FDS14/E02/22
項目名稱:人工智能早期檢測社交媒體網絡欺凌事件 -- 合適香港俚語(漢英代碼混合語言)的解決方案
首席研究員:朱振輝博士(恒大)

摘要

Web 2.0創造了更開放的時代,社交網絡的使用越來越多,網絡欺凌已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網絡欺凌發生頻繁、高感染性以及對心理健康有一定影響,及時介入及干預可以減輕、甚至阻止對受害者的嚴重影響。大約 85% 的香港人口是活躍的社交媒體用戶,加上近年網絡欺凌事件不斷增加,對社會產生不少壓力。儘管如此,關於香港網絡欺凌的及時干預實證研究卻很少。

自動化網絡欺凌檢測是結合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領域的專家系統。傳統的單語(英語)檢測系統可以為早期發現的潛在網絡欺凌事件提供資訊。然而,在香港,中文和英文都是社交媒體平台使用的溝通語言。這種雙語環境令以前開發的單語系統不適用。這份建議書將嘗試開發一種新的雙語檢測專家系統來應對中英混合語言的網絡欺凌事件,應對香港及周邊地區,如中國大陸、台灣和澳門等的網絡欺凌問題。

 

項目編號:UGC/FDS16/E06/22
項目名稱:從小規模標籤數據集中預測司機狀態的行為及半監督式高效算法
首席研究員:徐國泰博士(都大)

摘要

每個人都是道路使用者,道路安全對行人或駕駛者而然,都是重要的。不幸地,從世界衛生組織公佈數據中,每年交通意外造成約一百三十萬死亡及五千萬受傷人數,損失的世界生產總值約佔百分之三。這不可接受的傷亡數字是可以預防的。早前,聯合國與世界衛生組織制訂一份名為《2021至2030年道路安全十年行動計劃書》,目標為交通意外傷亡數字到2030年減半。在計劃書中,提及利用先進的駕駛輔助技術,提升道路結構的安全性。過往,有不同類型的交通意外預防方法在不同層面上提出,包括教育、立法、計劃、結構等。這些方法都未能有效地降低交通意外的傷亡數字。再者,在實踐自動化駕駛的方面,遇到很多重大的困難,例如安全故障、法律責任、安全攻擊、網絡攻擊、私隱、人工智能法例等。所以,人類駕駛在未來數十年仍會繼續作為交通工具的主導。在這研究項目中,機器學習算法將用作監測和預測駕駛者狀態,專注三類引致交通意的主要駕駛狀態:疲勞、分心及高壓駕駛。

這研究項目是基於過往研究的三項不足之處:(一) 忽略了個別樣本的獨有特徵,例如行為及環境數據與駕駛者的關聯;(二) 提前預測駕駛者狀態的需求考慮不全面,例如不良駕駛狀態的出現時間及駕駛行為的不確定性。故此,提前預測駕駛者狀態模型於疲勞、分心及高壓駕駛會有不同的要求;(三) 預測模型能利用新收集的未標記數據作更新及優化的可能性的研究考慮不足。

為了解決過往研究的不足,這研究項目訂立三個目標:(一) 在個人駕駛行為及環境因素中提取共同及個體化特徵,從而優化預測模型;(二) 設計及建立延長預測算法,以符合疲勞、分心及高壓駕駛的不同時間預測要求;(三) 基於不斷增加的未標記數據,採用增量式及半監督式學習以加強預測模型的效能。

目標的實踐可解決過往研究的不足,提供更彈性及準確的駕駛者狀態預測模型,預防不良駕駛者狀態的出現,執行預先警告及預防措施,從而減低交通意外數字。再者,這研究項目促進先進的駕駛輔助技術的應用,以機器學習模型進行自動化監測及預測駕駛者狀態。項目同時也回應道路安全十年行動計劃書對交通意外傷亡數字減半的渴求。

 

項目編號:UGC/FDS16/E02/22
項目名稱:基於需求模型分析及性能優化實現分布式服務感知無線通信網絡
首席研究員:付雅茹博士(都大)

摘要

隨著在線社交媒體、智慧城市、以及智能型應用的普及,終端用戶對於時延變得更為敏感。然而智能型應用的普及所帶來的巨大數據流量使得無線網絡變得更加擁堵,這也為實現第六代移動通訊更快、更智能、以及更加可靠的目標帶來了巨大挑戰。為應對這些挑戰,邊緣緩存和邊緣計算技術被認為是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與此同時,將服務/應用組合為小型且獨立的微服務這一新範式使得微服務功能單元被分佈在網絡的邊緣。在這一範式下,遠端計算和緩存被推送到了網絡的最邊緣,從而加速了電訊網絡向著分佈式(微)服務架構的過渡。具體地說,通過在邊緣服務器,如基站和接入節點,放置各種微服務,可以實現具有低時延、高可擴展性、以及高響應能力的無線網絡。

在這種基於分佈式(微)服務的無線蜂窩網絡中,每個大型服務均由一組獨立的微服務組成,每個微服務用以完成特定的功能。因此,每個大型服務的成功執行高度依賴於每個其相關微服務的成功執行。並且每個邊緣服務器具有不同的存儲容量、計算能力、執行成本和設置成本。因此,需要對異構的邊緣資源進行有效的管理,從而降低系統總成本。分佈式微服務系統需要解決的另一個主要問題是用戶的需求模式。用戶需求模型影響著實際系統當中微服務的存儲位置,微服務的存放位置反過來又將影響網絡的整體性能。然而實際系統中,用戶數量龐大且用戶的需求行為很難被刻畫,特別是在用戶個體特徵信息事先不知道的情況下。

在本項目中,我們首先刻畫用戶對於不同服務的需求模型,並同時考慮用戶終端屏幕大小的限制。具體而言,系統需要為每個用戶展示一定數量的服務,通過用戶的請求行為獲得收益。隨後,我們將討論異構分佈式服務系統當中微服務的放置問題,並設計相應的優化算法。最後,我們將聯合優化用戶展示列表、微服務存放以及計算資源調度,從而最大化系統收益或者最小化系統開銷。在以上分析中,我們將考慮諸多實際限制,包括用戶的屏幕大小、服務的成功運行、以及邊緣服務器的存儲容量限制以及計算能力限制。

總而言之,本項目通過分析用戶請求模型、聯合優化服務展示列表和微服務存儲與計算資源分配,旨在提供高效的基於分佈式微服務的無線通訊系統。根據以上研究問題的特性,將會設計不同的算法,同時也將會用到不同的分析模型及理論,例如多項式Logit選擇模型、優化理論、強化學習模型以及神經網絡。除此之外,我們還將通過大量的計算機仿真來驗證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本項目所設計的算法可以實現無線網絡與用戶之間共贏的局面。對網絡運營商來說,他們的總體成本將會降低;對於終端用戶來說,他們將會享受到更加高質量的數據服務。

 

項目編號:UGC/FDS24/H03/22
項目名稱:街頭表演觀眾感覺跟街頭藝人一樣?心理學方法
首席研究員:何名瀚博士(理大專業進修學院)

摘要

街頭表演指在公共空間,以尋求途人自願捐獻為目的,提供表演或娛樂。街頭表演者指進行街頭表演的人。街頭表演觀眾指觀賞街頭表演的人。街頭表演吸引了不同領域的研究,但研究甚少關注街頭表演觀眾。觀眾體驗街頭表演時的心理運作仍有待研究。

街頭表演觀眾跟街頭表演者感覺一樣嗎?換句話說,就一個街頭表演,觀眾和表演者在體驗上有甚麼程度的一致或分歧?而這些一致或分歧在心理層面有甚麼後果?影響觀眾和表演者共同體驗與否的前因又是甚麼?

街頭表演理應有利於公共空間的觀感。然而,儘管街頭表演具有公認的社會和文化價值,其合法性今天仍受到挑戰。從心理學角度看,也許街頭表演觀眾跟街頭表演者感覺不一樣,儘管表演者有好的意圖。

參考最近的美學和藝術心理學的研究法,我們提出一個表演者 – 觀眾共同體驗理論框架,包含六個共同體驗原素:共同情感、思維、新穎、地方、互動和技術。我們假設兩個共同體驗的後果:觀眾就一個表演的整體評價和捐獻意願。我們還假設兩個共同體驗的前因:地方本質主義和文化相配。本質主義地方具有歷史和獨特的特徵(如文化遺址),而非本質主義地方具有現代和普遍的特徵(如步行街道)。文化相配指觀眾觀看來自相同文化的表演者進行的街頭表演,而文化不相配指觀眾觀看來自不同文化的表演者進行的街頭表演。

我們會進行兩項研究,以驗證以上提出的框架。研究1將在香港進行實地研究,現場調查街頭表演者和觀眾。研究2將在香港和波蘭盧布林進行跨文化實驗,以2 × 2 × 2受試間設計驗證觀眾文化背景(香港對波蘭)、(非)地方本質主義,及文化(不)相配對表演者–觀眾共同體驗的影響。香港和波蘭的研究參與者將被隨機分派觀看和評價在香港或波蘭、本質或非本質主義地方進行的街頭表演的影片。

本研究將會更新現存有關街頭表演觀眾的理論,並同時連結美學和藝術心理學、環境心理學,及文化心理學。另外,本研究的結果可以為街頭藝術工作者和有關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用的參考。

 

項目編號:UGC/FDS13/E01/22
項目名稱:基於深度神經網絡的多層次牙齦疾病自動檢測:算法和系統
首席研究員:熊體超博士(珠海)

摘要

背景:牙齦疾病是最普遍的牙菌斑引發的牙齒疾病之一。儘管大多數患者每天都刷牙,但他們無法保持所有牙齒的清潔。口腔中難以進入的區域,例如擁擠區域、後牙或齒間區域,通常會受到影響。經過徹底的專業牙齒清潔後,牙菌斑將在幾天內開始在牙齦邊緣附近的牙齒表面堆積。臨床研究表明,需要定期破壞牙菌斑,從而預防和阻止牙齦疾病。然而,牙齒疾病可能需要數年的時間發展,除非疾病發展到晚期,否則患者通常不會有任何疼痛和症狀。大量的資源已被用於鼓勵患者保持口腔清潔,然而效果不彰。因此,若能有自動化的技術對口腔健康每天監測,這樣患者就可以在需要時尋求治療。

關鍵問題:患者對牙齦邊緣積聚的牙菌斑的反應是炎症,會將更多的血帶到該部位以對抗細菌入侵。牙齦炎症表現為發紅增加、體積增加(水腫)和表面紋理特徵喪失。這些受影響的區域可以通過在診斷期間由牙醫進行目視檢查或使用口腔內攝影來識別。這需要專業的牙科培訓,但通常顯示牙醫診斷結果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這意味著可重複性低。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應用深度神經網絡技術從口內照片中準確檢測牙齦炎症及其持續監測。

問題:通過對447張標準口內照片的初步研究,其中337張圖像樣本用於訓練,110張圖像用於驗證,發現基於解碼器-編碼器的深度神經網絡方法可以挺好的識別炎症區域。然而,在移位、縮放和旋轉等小圖像變換下,檢測結果並不一致。所以以這樣的檢測質量不足以實現持續監測炎症狀態。

計劃:我們計劃對深層神經結構進行廣泛研究,以提供具有高靈敏度和特異性的自動炎症檢測。我們將進一步收集1200個標準化口內攝影案例,用於更好的神經網絡訓練。

 

項目編號:UGC/FDS15/H19/22
項目名稱:運動組織理論視角下的跨國中國佛教組織凝聚力和公共角色研究
首席研究員:黃維珊博士(樹仁)

摘要

這個質性研究的目的是通過研究跨國宗教實踐和宗教群體(這裡指的是它們在民族國家之間持續運作的聯繫)來研究關於宗教跨國主義的理論辯論。通過對跨國宗教組織的研究,本項目研究目標簡述如下(一)首先,該項目旨在不僅究佛教作為一種移民宗教,還研究其跨國凝聚力。移民宗教的功能包括宗教在移民社會經濟融合軌跡中以及跨國移民的宗教網絡强化的潛在作用。以兩個跨國佛教組織為個案,研究同時研究全球佛教宣教的特徵。(二)其次,該研究將更新我們對海外華人文化認同和凝聚力的理解。該項目將為跨國組織的組織可持續性以及中國香港和其他海外華人社會不斷變化的華人身份做出學術貢獻。

 

項目編號:UGC/FDS16/H02/22
項目名稱:香港英文詩歌與「Ekphrasis」:1970年代後期至2020年代初
首席研究員:禤柏衡博士(都大)

摘要

Ekphrasis在古希臘語中意指「描述」,現常定義為詩歌中對視覺藝術作品的描述。根據在線牛津英語詞典,ekphrasis 現尤指「一種文學手法,用以詳細描述繪畫、雕塑或其他視覺藝術作品」。本計劃研讀一群來自或身在香港用英語寫作的詩人的作品,尤其是詩人有關視覺藝術的寫作。計劃包括釐清和分析詩人就不同類型(特別是來自或關於香港和中國大陸)視覺藝術作品的運用,並了解其背景。

本研究計劃受惠全球對英語創意寫作作為一門學科的認可、數碼時代,以及本地博物館和視覺文化的普及,並從不同文學、評論及理論背景中構想出來。現代詩人對ekphrasis的運用有長久的傳統,並在廿一世紀延續和演變。詩歌中的ekphrasis在數量和種類的增長前所未有。與此同時,對詩歌中ekphrasis的文學評論已從理解ekphrasis為催化文字和圖像之間的競爭,轉為強調一系列與我們對視覺藝術的認受有關的主題。鑑於愈來愈多詩人利用ekphrasis寫關於香港的作品,是次研究認為這些評論主題可包括香港城市本身。

隨著更多關於ekphrasis的概念的出現,例如「攝影類ekphrasis」和「人物描繪式ekphrasis」,本計劃提出「香港式ekphrasis」一詞,用以研讀來自或身在香港詩人的作品和其他有關香港的詩歌作品,並從中理解一種獨特的ekphrasis。計劃以此新詞為主軸,並採用混合研究方法。其中,文學評論包含以批判、歷史及理論性論述對選定的詩歌深入分析;其餘研究方法包括訪談詩人、觀察他們的社交媒體動向和首席研究員反思自己包含ekphrasis的詩歌。

是次計劃旨在加深和挑戰我們對以下幾方面的認知:(一)自 1970 年代後期以來香港英語詩歌與視覺藝術之間的密切聯繫,(二)影響這些聯繫的延續和演變的因素,(三)「香港式ekphrasis」一詞在批判及理論性研究中的潛在用處,(四)香港詩歌,香港文學和中國文學各自的性質和涵蓋範圍。本計劃在實踐這些首要目標時,亦將闡明香港在中華藝術和文化受到更高、更廣泛關注中所扮演的角色。

 

項目編號:UGC/FDS41/H01/22
項目名稱:縱貫研究家長的語言輸入質素如何影響幼兒執行功能、口語能力及聆聽理解發展
首席研究員:洪安盈博士(耀中)

摘要

聆聽理解(或語言理解)對於學習、識字和社交互動至關重要。研究顯示早年聆聽理解較差的幼兒在小學階段的寫作和閱讀也會表現較遜色(Kent & Wanzek, 2016)。然而,過往研究一般都只集中探討聆聽理解對閱讀發展的影響。很少研究調查早期聆聽理解的發展;例如,幼兒的社會生態環境和個人認知的差異如何解釋聆聽理解發展上的差異,文獻亦未有充分的研究解釋。因此,此研究旨在找出導致早期聆聽發展個別差異的因,以補足有關文獻的不足。擬議的研究將採用縱向研究設計,考察個人因素(如:執行功能、口語技能)和社會生態因素(父母語言輸入的質量等)對幼兒聆聽理解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如果聆聽理解的早期發展會對往後的閱讀和寫作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那麼瞭解早期聆聽理解如何發展,不僅有可能改善兒童的語言理解力,更有可能提高兒童的識字能力(Kim & Pilcher, 2016)。

聆聽理解是閱讀理解的基礎條件(Kim, 2020),並作為學習工具與學業成就有密切關係。深入暸解聆聽理解的發展,將為家長和老師提供線索,採取更有效的策略發展幼兒聆聽理解能力;例如,共同閱讀策略和教學方法。研究結果還可以通過展示早期聆聽理解的發展過程,為教師提供實證。

研究將採用分層抽樣方法,從香港 9 所幼兒園招募 106 對 3 歲的家長和幼兒。研究員將為參加者進行兩次的評估,評估的時間距分隔 9 個月。於每次評估,家長都會被邀請與孩子一起進行親子活動。研究員將會記錄和分析父母語言輸入的質量。幼兒亦會接受一系列的評估,包括執行功能、口語技能和聆聽理解。收集得來的數據將用於數據模型分析,用於找出聆聽理解發展個別差異的原因。

 

項目編號:UGC/FDS24/E11/22
項目名稱:氫氣混和低至中熱能堆填氣的燃燒和排放特性的數值及實驗研究
首席研究員:Dr KAHANGAMAGE Udaya Priyadarshana(理大專業進修學院)

摘要

垃圾填埋氣(LFG)是垃圾填埋場裏的有機廢物經過生物降解的天然副產品,在法律上被認為是一種廢物。它含有的甲烷(CH4)是一種具有55.5 MJ/kg高熱值碳氫化合物燃料。它亦含有其他惰性氣體如二氧化碳(CO2)和氮氣(N2)。填埋氣的組成因填埋場的設計、年齡和沉積物含量而異。當填埋氣含有高比例的甲烷時(>40%容量),它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可再生燃料直接用於發電和供熱應用。它還可以通過提純程序來產生合成天然氣。然而,當填埋氣含有低濃度的甲烷時(<40%容量),通常是不經濟或不適合此類之用途。目前,管理低質量垃圾填埋氣的常用方法有兩種;(i)受控排放到大氣和(ii)抽氣濃縮後燃燒。排放到大氣中會對環境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因為甲烷是一種強效溫室氣體,其全球變暖潛能值是二氧化碳的28 – 34倍。燃燒有助於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然而,這是一種能源浪費。重要的是要找到利用這種可再生能源的方法來增強可持續形式的能源供應,以滿足未來的能源需求。

利用含有20 – 40 % 甲烷的低至中熱值的填埋氣來作為工業加熱程序具有應用的潛力。然而,在低到中熱值的填埋氣裏所存在高百分比的惰性氣體,對維持實際應用時所需的穩定燃燒提出了挑戰。特別是,高比例的二氧化碳可能導致不穩定的火焰、吹散和有害排放物的產生。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這些問題並提高填埋氣的燃燒性能,必須改良火焰穩定性,並擴大可燃燒性極限。可以使用具有高含量燃料來進行燃料濃縮技術去實現這些要求。目前,使用燃料濃縮技術去燃燒低至中熱值垃圾填埋氣的研究是有限的。這個科研項目旨在更好地了解低至中熱值的垃圾填埋氣的燃燒、熱能和排放特性及探索用富氫氣技術實現穩定燃燒的潛力。氫氣被選為潛在的富集燃料是因為它未來作為環保能源和清潔燃燒的潛力和它的高熱值(120 – 142 MJ/kg)。燃燒和排放特性將使用 CHEMKIN 數碼軟件及通過應用 GRI-Mech 3.0 反應機制,並使用各種實驗方法(如帶有紋影攝影的定容燃燒彈、熱通量法和污染物排放測量技術)進行研究。我們將充分研究低到中熱值的填埋氣中不同稀釋劑的組成和富氫的影響。該項目的成果可能會增強對應用富氣於低至中熱值垃圾填埋氣的燃燒、熱能和排放特性的基本知識,並為設計燃燒系統鋪平道路,以更好地利用低質量垃圾填埋氣作為可再生能源,同時減少對大氣有害的排放物。

 

項目編號:UGC/FDS24/E18/22
項目名稱:基於人工智慧的膝關節磁共振成像評估預測工具的開發:領域適應視角
首席研究員:Dr KHAN Sheheryar(理大專業進修學院)

摘要

臨床上磁共振成像 (MRI) 被廣泛應用於評估膝關節的內部疾病,特別是在軟骨、骨骼、半月板和韌帶等組織中。由於關節形狀和組織退化對膝關節的損傷和疾病有很大影響,因此通過 MRI進行非侵入性表徵對疾病診斷和規劃治療程序有很大的價值。在研究上,利用手動描繪膝關節組織的 MRI 非常費時,而且在常規臨床應用中處理大量隊列時會出現不切實際的情況,藉此開發與機器智能相關的自動影像工具是具有迫切需要性,當中能夠提供預測結果,進行形態和成分見解,更促進對疾病的認知及有效地對分析圖像。有見及此,我們的研究團隊建議開發有關人工智能(AI)的工具,該工具可以處理大量 MRI 掃描,並產生具有各種具膝關節解剖形態特徵的評估記錄以及膝關節骨骼和組織結構的 3D 影像。透過評估記錄,可以進一步幫助從業者決定和預測各項因素。

深度卷積神經網絡(CNN)在網絡社會中因破解一些複雜的問題而廣受歡迎。然而,標記膝關節 MRI的數據是關鍵的因素而限制了其直接應用。另一個常見問題是在不同領域中所獲取之其新數據的適應性。通常,用於訓練 CNN 演算法的數據庫主要來自在特定控制設置中的公共數據庫,當涉及在來自其他領域(使用不同的供應商和不同的採集程序)的獨特而又未能看見樣本上測試模型時,CNN方法未能適應這些變化並導致不完整的分割。在膝關節 MRI 中開發 的AI 系統能夠緩解因檢查之間的質量差異以及影像程序、受試者和硬件的不同而出現的領域自適應問題。

我們團隊認為,透過自我監督方法與領域自適應可用於解決這個問題,並有利於膝關節 MRI 分割,具有更好的廣義化能力。因此,我們提出一種自我監督對抗學習的分割方法,以無監督的方式解決了上述挑戰,並在沒有用戶干預的情況下提供對有利膝關節分割的可靠估計。在我們的初步研究中,我們已經實行並了解對膝關節 MRI 數據,該數據來自不同影像程序以及供應商的在不同領域中的膝關節 MRI 掃描。初步分割結果說明,利用所提及方法能有效地解決了組織分割問題。然而,團隊需要透過深入的研究來推行整個的流程,當中需要進行測試基準數據庫及其獨立數據庫以驗證分割。膝關節組織的分割能用於領域自適應感知的組織區域分割。對於評估模塊,我們的目標是建立模型輔助解釋。該模塊將能夠處理分割並產生相關的臨床信息,例如(2D 和 3D 的厚度測量、半月板異常如撕裂、軟骨退化如軟骨損失等)。收集的信息將用於建立域不變評估以及膝關節結構的 3D 渲染。自動評估將進一步與基準黃金標准進行比較,並將進行徹底的驗證程序。通過提取和處理放射組學特徵能進一步探索和改進臨床相關特徵。結果將以工具的形式呈現,該工具擁有獨立於獲得域的膝關節 MRI 的定性和定量評估。

 

項目編號:UGC/FDS14/B12/22
項目名稱:如何提高團隊及個人創意績效:創新領袖才能,創意效能,組織積極氛圍及東西文化差異的作用
首席研究員:孔顥博士(恒大)

摘要

因為認識到「創造力和創新是組織競爭優勢的基礎」(Acar,Tarakci,Van Knippenberg,2019,第96頁),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個綜合的多層次模型,以了解團隊成員為何及如何參與個人創新行為以及團隊創新。我們將進一步研究領導行為、組織主動性氛圍和創造性效能對創新過程的影響。具體而言,我們會研究創新領導力,即與創新過程的三個階段所互相匹配的三個領導行為塊(包括孵化、宣傳和執行),能夠通過提升團隊成員的創造性思維自我效能(CTSE)、創造性績效自我效能(CPSE)、創造性思維集體效能性(CTCE)和創造性績效集體效能(CPCE)來促進個人和團隊的創新。此外,我們認為文化差異在創造性效能的培養中也會發揮作用--如在集體主義文化中,創造性集體效能可能決定創造性自我效能的發展,而這種影響在個人主義文化中可能不顯著。

 

項目編號:UGC/FDS17/M06/22
項目名稱:經顱直流電刺激對輕度認知障礙老年人認知的影響:隨機對照試驗
首席研究員:郭志謙博士(東華)

摘要

輕度認知障礙(MCI)被認為是正常認知老化和認知障礙症的中間階段。因此,改善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認知功能可能會延緩認知障礙症的發病時間。近年來,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已成為一種常用的腦刺激方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刺激前額區域對強化認知功能有良好的效果。然而,之前的研究存在局限性。此外,關於電刺激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相關神經機制的了解仍然相當初步。此研究探索腦電刺激對認知的影響,並探索它對相關的神經機制的調節。我們將招募 48 名 50-80 歲的輕度認知障礙參與者。所有參與者將通過香港版蒙特利爾認知測試進行評估。符合選擇標準的參與者將被邀請參加實驗。他們將被隨機分配到實驗組或對照組。該實驗將包括治療前、治療後評估以及1個月的後續評估。在評估之間,參與者將接受8次電刺激治療(每週2次,共4週,每次20分鐘)。評估包括數字跨度、顏色追踪測試、語言流利度測試、中文版語言學習記憶測驗和香港版蒙特利爾認知評估。參與者還將在每個評估點完成一項電腦記憶任務。在完成任務時他們的腦電波將會被記錄下來。該研究具有創新性,因為它探討多個認知領域(例如注意力、記憶、執行功能)、可持續性,並將腦電作為測量結果。該擬議項目的結果預計將對老年人和臨床人群(例如輕度認知障礙、認知障礙)的長期護理和康復產生影響,並增加關於電刺激和改善輕度認知障礙症患者認知功能的知識。

 

項目編號:UGC/FDS17/H04/22
項目名稱:電子健康急步行干預以增加中強度運動量於缺乏運動的認知衰弱長者中的效應:一項隨機臨床實驗
首席研究員:關耀祖教授(東華)

摘要

引言

認知衰弱在居住在社區內的長者中是常見的,也是一個具不良健康結果的風險的狀態,例如認知障礙、依賴和死亡等。幸運的是,認知衰弱是可逆的,在早期階段可逆的機會更高。眾所周知,體能活動在逆轉認知衰弱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效果受到其強度和可持續性的影響。然而,缺乏體能活動在長者中是非常普遍的,並且是認知衰弱的關鍵表型特徵之一。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運動可以降低認知衰弱惡化的風險。急步行是一種簡單的運動形式,而居住在社區內的長者每天都可以練習,以將他們的運動提升至或高於中等強度水平。傳統的行為改變干預已被證明可以有效地讓久坐不動的長者參與體能活動,但它們的效應值是小的。採用現存和流行的電子平台 (例如三星健康和 WhatsApp) 的電子健康方法去促進特定群體 (例如認知衰弱的長者) 的特定行為 (例如有規律的急步行) 是一種創新,用於增加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運動是實際上可行和理論上合理的方法。但是,電子健康干預和傳統的行為改變干預在脆弱群體 (即認知衰弱的長者) 中的相對有效性是未知的。

目標

建議的研究將比較電子健康干預與傳統的行為改變干預,對於認知衰弱長者在以下方面的有效性:(1) 增加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運動,(2) 減少認知衰弱,(3) 提升認知功能和 (4) 改善體能表現。

方法

一項單盲、兩個平行組、隨機對照試驗將在社區中進行。參加者將從五間香港長者的社區中心招募。合資格的標準將是如下:(1) 年齡≥60歲,(2) 認知衰弱,(3) 身體不活躍,(4) 擁有智能手機。干預組的參加者將接受電子健康干預。對照組的將接受傳統的行為改變干預。每個干預將持續 14 星期。結果將會是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運動分鐘/星期 (主要),由腕戴式活動記錄器測量;認知衰弱,由序數量表測量;認知功能,由蒙特利爾認知評估測量;和虛弱,由體弱指標測量。結果將在基線、干預後立即和干預後 6 個月進行評估。計劃將招募192個參加者。計劃將使用隨機置換區組設計,以區段的大小1:1 的比例隨機選擇。只有結果評估者會被蒙蔽。四個廣義估計方程式將用於測試干預對四個結果的影響,這四個結果將是應變項。自變項將是組、時間和[組] x [時間]。顯著性水平將設置為 0.05。

重要性

如果電子健康干預被證明比傳統的行為改變干預更有效和更可持續,我們將有證據建議電子健康干預可以取代傳統的行為改變干預促進在社區中長者的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運動和治療認知衰弱。然後,進一步的研究可以探討電子健康干預在延緩認知障礙和依賴開始的潛在作用。

 

項目編號:UGC/FDS24/B06/22
項目名稱:綠色企業理念只是一個流行語?透過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綠色企業理念及員工個人綠色價值於公司財務表現及員工綠色行為的相互影響
首席研究員:郭文龍博士(理大專業進修學院)

摘要

最近出現在許多國際新聞報導中的頭條新聞是關於全球變暖、溫室氣體、南極冰蓋融化等,而所有這些都是由人類工業活動造成的(BBC,2021)。因此,不同國家的政府開始意識到環境和可持續性問題。以前的研究在企業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和ESG話題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方向之一是綠色人力資源管理(Green HRM)。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已經遍地開花,同時,它也留下了很多等待研究者處理的未解之謎。

首先,以前關於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許多研究只關注於識別簡單的前因或結果(Ren, Tang, & Jackson, 2018)。然而,討論組織綠色價值聲明如何影響其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的涓滴效應是非常少的。因此,目前的研究試圖將戰略部分,即組織的綠色價值聲明與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實踐聯繫起來,表明價值觀的戰略過程應該對任何公司的政策或戰略產生影響,正如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所說明的。

同時,根據能力-動機-機會理論(Boselie, Dietz, & Boon, 2005;Katou & Budhwar, 2010),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應該對組織的財務績效和員工的綠色行為(以組織對環境的公民行為衡量)產生影響。以前關於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表明,有必要收集不同來源的資料。因此,我們目前的論文試圖根據年度報告中公佈的報告期的實際財務表現來收集組織財務表現。

最後,根據供給-價值契合理論(Edwards,1996,2007),當組織提供的綠色價值觀與員工個人的綠色價值觀相一致時,就會達到契合或一致的情況,對員工態度和行為的影響也會加強。因此,本研究將考察個人綠色價值觀的重要性,認為在實現組織的綠色結果時,不應忽視一致性。

本研究通過豐富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方法和概念化,為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和可持續性文獻做出了貢獻。具體來說,本研究考察了組織的綠色價值聲明(或綠色價值觀)對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的影響,並進一步考察了對員工綠色行為和財務績效的影響。到目前為止,在綠色人力資源管理文獻或戰略管理文獻中,很少有討論價值聲明的涓滴影響的研究。此外,目前的研究結果可以進一步為公司提供實用的建議,以制定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做法,並傳達塑造員工個人價值觀的重要性,使其包括綠色成分。同樣,這可以通過在組織中開展的培訓專案來完成。

 

項目編號:UGC/FDS15/H06/22
項目名稱:前額葉灰質量及功能性連結和交通有關的空氣污染物對精神分裂型人格特質的影響
首席研究員:林嫣紅博士(樹仁)

摘要

背景:分裂型人格特徵會增加精神分裂症的風險,從而增加醫療保健系統的負擔。越來越多的證據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前額葉皮層灰質體積減少和有異常的靜息態功能連接。此外,研究發現暴露於越來越多交通有關的有害污染物,特別是二氧化氮,會對精神分裂症產生不利影響。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額葉皮層灰質體積和靜息態功能連接的減少與這些交通有關有害污染物的暴露有關。然而,環境因素跟前額葉皮層對分裂型人格特徵的關係仍未得到進一步研究。

初步試驗結果:在 104 名青年中,暴露於二氧化氮水平與分裂型人格特徵有正向關係。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過為期兩年的縱向研究設計,探討環境的二氧化氮與分裂型人格特徵的神經因素之間的關係,以及二氧化氮通過降低前額葉皮層灰質體積和靜息態功能連接對分裂型人格的影響。

方法:研究將招募 130 名非臨床參與者和 30 名臨床精神病患者。心理社會變量(例如,孤獨感和運動)、行為和環境數據,以及磁共振成像的腦部掃描將在基線和一年及兩年的隨訪中進行評估。主要的行為評估包括精神分裂型人格問卷,而環境評估包括在參與者家周圍 300 米半徑範圍內計算的環境數據(例如,綠地密度)及個人暴露於交通有關的有害污染物的估計值。這些數據將在兩年內的四個時間點進行測量,以控制因季節變化引起的任何潛在時間變化。

預測結果:暴露於較高的二氧化氮水平和減少的前額葉皮層灰質體積和靜息態功能連接分別預測較高水平的分裂型人格特徵。此外,暴露於二氧化氮水平升高可分別預測一年和兩年隨訪中前的額葉皮層灰質體積和靜息態功能連接的降低, 以及較高分裂型人格特徵水平,而對於暴露於二氧化氮較低水平的人來說,這兩個變量不會發生顯著變化。此外,在基線時更多地暴露於二氧化氮預測更小的前額葉皮層灰質體積和靜息態功能連接,這又導致一年和兩年隨訪中更高水平的分裂型人格特徵。預計這些影響在高分裂型人格者中更為顯著。

啟示:假設的研究結果將具有理論和臨床意義。例如,政策制定者可考慮採取環保措施減少香港的二氧化氮排放,以增強青少年的前額葉功能並減少分裂型人格特徵,從而防止他們患上精神分裂症譜系障礙的機會。

 

項目編號:UGC/FDS24/B07/22
項目名稱:重建高韌性的亞洲港口及海運供應鏈網絡
首席研究員:劉銳業博士(理大專業進修學院)

摘要

隨著銷售和運輸合同的取消以及經濟收縮、貨物延遲交付以及應對 2019年冠狀病毒大流行的緊急情況下,全球進口商、出口商和旅遊業都受到了重大沖擊。中國大灣區和東南亞國家聯盟港口作為海運供應鏈的戰略多聯式運輸連接點也不能獨善其身。港口和海運供應鏈在業務連續性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然而,它們受到廣泛問題的影響並促成了一系列問題,包括:(1)港口交通減少;(2)文書工作和碼頭操作的挑戰;(3)腹地到達點,卡車司機短缺;(4)吉櫃的堆積和易腐爛貨物的儲存,以及(5)實施或支持風險控制措施。廣泛的海運供應鏈利益相關者、高度複雜的港口和海運供應鏈營運以及港口當局是風險管理人員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他們必須考慮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避免在設計或實施新措施時採取方法,尤其是在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的情況下,以增強彈性。這將導致港口和海運供應鏈作為一個整體具有可接受的彈性水平,而不是支持相關人員、流程和系統的不平衡和本地化努力。考慮到所涉及的巨大不確定性,預測2019年冠狀病毒大流行的長期經濟影響具有挑戰性。然而,探索短期影響、參與者、活動和系統是不可缺少的。在這裡,彈性被定義為規劃和準備變化,以及吸收、恢復和適應變化。因此,評估已實施或潛在的復原能力建設措施(風險預防和降低控制)並確定港口和海運供應鏈的復原能力水平至關重要。由於持續的2019年冠狀病毒大流行,復原能力的定義發生了變化。因此,需要一個新項目來解決這一研究空缺。

這項為期 24 個月的研究通過開發港口2019年冠狀病毒大流行病復原能力決策支持系統和實用的港口大流行病復原力指數來調查港口和海運供應鏈在2019年冠狀病毒大流行面前的復原能力狀態。該系統和指數基於一般港口和海運供應鏈營運。隨後,對大灣區11個主要港口和東盟9個主要港口進行量化。此外,我們將進行複雜的網絡分析,以了解大灣區和東盟國家海上供應鏈網絡和港口之間的相連性,以及在包括 2019年冠狀病毒大流行在內的背景下的屬性和結構。這為新興市場港口和海上供應鏈的彈性提供了更好的前景,並調動了它們之間的知識。應該指出的是,感興趣的港口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與主要的全球和區域市場直接相連。因此,海運學會和香港航運物流協會願意為選定的二十個港口提供所需的數據和支持。如上所述,具體成果是:(1)港口和海運供應鏈彈性背景下的理論和研究方法,並在科學和專業出版物、研討會和會議上發佈研究結果;(2)整體方法的視覺可訪問、可擴展和可更新的 復原能力決策支持系統;(3)實用的港口大流行病復原力指數;(4)與中國和東盟港口當局的網絡,以加強未來的溝通和目標導向的研發;(5)與中國和東盟港口一起調動知識應對疫情。

 

項目編號:UGC/FDS16/E10/22
項目名稱:利用物聯網技術在市郊農業地區開發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的智能分析系統
首席研究員:李至冲博士(都大)

摘要

在過去數十年間,全球暖化是各國的一個重要議題。全球暖化的主因是工業革命後的過度碳排放,而在各種碳排放的來源中,發電廠是香港等許多國家和地區中最嚴重的來源。因此,為避免全球暖化進一步加劇,全球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同意碳中和2050等環保政策。為了在不影響人類生活質素的情況下實現這些環保目標,我們應在發電方面大量採用可再生能源。在各種可再生能源中,在大多數地區可用的選項有太陽能和風能。然而,這兩種可再生能源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所以如果沒有土地持有者的參與,電力公司是很困難將燃料組合的效率提高到顯著水平。因此,許多政府或官方組織推出了上網電價計劃,以鼓勵公眾利用自己的土地資源生產太陽能和風能。公眾可以將他們產生的可再生電力以高於正常電價的價格出售給電力公司,以幫助他們收回投資成本。儘管如此,由於成本回收期仍然很長,參與率仍然很低。雖然近期一些研究人員已經提出並展示了一些用於農村民居和高層建築的低成本物聯網系統,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效率,但優化燃料組合的前景仍不樂觀。因為即使系統遍及農村民居和高層建築,上網電價計劃也只能應用在一小部分的土地資源上。為了顯著優化燃料組合,上網電價計劃應擴展到農地。然而,隨著人口的增加,糧食短缺也是一個關鍵性問題。利用農地生產可再生能源會跟糧食生產形成競爭,因此,研究人員最近提出並分析了農業活動與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共生組合,稱為農業光伏發電。然而,目前在農業光伏發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環境開闊的大型農業區,關於小型農業區的分析結果卻很少。例如位於香港新界的小型農場,這些市郊中的農地充斥著微氣候,目前尚未有農業光伏發電的深入調查。此外,現時尚未有集合農業和風力發電的智能分析上網電價系統,應用在如香港這樣的發達城市中。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研究將首先在具微氣候的小規模農地建立並驗證兩個具有數值模型的智能物聯網系統,以測量和控制(i)農場、農作物和牲畜的狀況,以及(ii)由安裝在農場的設施產生的光伏和風力發電的上網電能。兩個模型的系統然後會結合,以提高傳感器和控制裝置的成本效益。在這個階段,不僅能將傳感器和控制系統給合,而且土地資源也能更有效地運用。另外,耦合數值模型亦會通過先進的機器學習方法進行訓練。在最後階段,研究將會集中於共享土地資源以生產可再生能源對農業的影響,土地資源共享機制亦將有望到落實以增加整體利潤。

 

項目編號:UGC/FDS16/M01/22
項目名稱:米氏凱倫藻的兩種相關交替單胞菌分離株(R2和Y8)在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下對其魚毒性的調節及對藻菌分子相互作用的影響
首席研究員:李宏發教授(都大)

摘要

人類健康和水產養殖業經常受到有害藻華的不利影響。米氏凱倫藻是毒性最強和最致命的有害藻華物種之一。 該物種的殺魚能力非常強,由該物種引起的藻華對香港和中國內地都有很大的影響。例如,2016 年米氏凱倫藻在香港的幾個養魚區引起的藻華殺死了 200 多噸魚。儘管人們在過去十多年對米氏凱倫藻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我們對它們的殺魚機理並不了解。 活性氧 (ROS)和溶血活性物質的產生被認為可能是主要的機理之一。 然而,確切的機理仍然存在爭議。

過往的研究表明,有害藻華物種的毒性會受到不同生長條件影響,特別是藻類生長階段和細胞濃度、鹽度、氮和磷酸鹽濃度。另一方面,一些研究亦表明,有害藻華物種的毒性也可以通過其密切相關的細菌來調節。 然而,毒性調節和藻-細菌相互作用的潛在機制實際上仍然是一無所知的。此外,也欠缺了從米氏凱倫藻所分離的相關細菌以及基因或蛋白質水平的分子研究旨在確定藻類及其相關細菌相互作用的潛在分子機理的相關研究報告。我們的團隊成功地建立了從香港藻華中分離出來的米氏凱倫藻株 (KMHK) 的無菌培養。 在沒有相關細菌的情況下,米氏凱倫藻的魚類毒性會顯著增強,並且當與不同的細菌分離株共培養時,對它們魚類毒性的影響是不同的,這表明米氏凱倫藻的毒性是可以通過相關的細菌來調節並與產生相互作用。我們從米氏凱倫藻培養物中分離了兩種新的海洋交替單胞菌的分離株,即R2 和 Y8。這兩種細菌分離株對米氏凱倫藻的魚類毒性表現出顯著但相反的作用。當無菌米氏凱倫藻與 R2 共同培養時,對魚鰓細胞活力的相應影響遠高於單獨的無菌米氏凱倫藻,而當米氏凱倫藻細胞與 Y8 細菌共同培養時便會觀察到相反的效果。我們的初步數據還表明,米氏凱倫藻的魚類毒性也可能會受到各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以及藻類細胞和細菌細胞之間的直接和間接接觸有顯著的影響。

跟從我們的初步研究,我們在本研究中的目標是使用一對海洋交替單胞菌的分離株(R2 和 Y8)作為研究模型,研究它們如何調節米氏凱倫藻的魚類毒性。我們將比較兩種細菌分離株在各種生物(細胞濃度和生長期)和非生物(鹽度、氮 (N) 和磷酸鹽 (P) 濃度)條件下對米氏凱倫藻的魚類毒性的影響。藻類-細菌細胞接觸的影響也將通過在一個系統中共同培養兩種細胞來研究,其中細菌細胞和藻類細胞將通過半透膜物理分離。此外,我們將使用蛋白質組學方法評估在各種選定條件下米氏凱倫藻和兩種細菌分離株之間的分子相互作用。同時,還將會研究細菌細胞和米氏凱倫藻細胞通過它們的相互作用的分子反應。了解藻類-細菌分子相互作用將有助於揭示藻類毒性調節中的細胞調節和可能的機理。該項目有助於制定預防有害藻華及避免魚類死亡的積極戰略,這將對養魚場和貝類產業產生重大影響。

 

項目編號:UGC/FDS11/E01/22
項目名稱:用於主動對抗懸浮於空氣傳播的新冠病毒的混沌等離子體
首席研究員:梁以德教授(明愛)

摘要

香港政府的現行規定在指定地點進行多少空氣交換是並不科學的,因為病毒仍然活躍並感染空氣淨化器。HEPA 過濾器更換起來很危險,無法阻止被困微生物釋放的毒素。納米塗層、銀離子、酒精和 UVC 是用於表面消毒。然而,超過 90% 的病毒感染是通過空氣傳播的。歐盟委員會公佈了將納米塗層歸類為第 2 類致癌物的決定、印度和新加坡也已禁用噴霧消毒。來自香港機場廁所和望月樓的證據表明,Omicron 不是登陸病毒,而是通過空氣傳播。僅對登陸病毒進行表面消毒並不完善。2022 年 4 月 2 日,明愛醫院有 5 人感染,但通風良好。因此,良好的通風未必能避免感染。 該病的主要原因是空氣傳播。 空氣消毒是必要的。

梁教授在 2003 年使用混沌漂白水來消除以 22m/s 空速咳嗽的患者的病毒,在 2020 年為負壓隔離室使用混沌臭氧水。前者安裝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後者則成功安裝在博愛醫院和盲人輔導會的護理院。現在,我們使用混沌等離子體代替水汽,這在世界上尚屬首次。等離子體是通過將通常的 220V 電壓提升到 5000V 並在正負極之間放電產生的。例如,O2 被分解為 O+ 和 O- 離子,兩者都會中和回 O2,并釋放出微小的能量來阻止微生物的繁殖。然而,離子和病毒為納米級,因為太細小,它們幾乎沒有機會在有限的空間內相遇。但在混沌元中產生了離子和病毒的混沌混合,在埃拉特冠狀病毒的測試,可以在 0.1 秒內達到 99.9% 的消毒效果。還發現當離子體不混沌時,功效會降低到小於 10%。

 

項目編號:UGC/FDS24/B19/22
項目名稱:預防勝於治療?樂齡科技的遊戲化元素如何影響長者心理和認知健康:香港的縱向研究
首席研究員:梁嘉誠博士(理大專業進修學院)

摘要

由於香港人口急速老化,腦退化症人口呈上升趨勢。到 2041 年,每3個香港人中便有1個65歲以上的老人。越來越多的長者可能會出現認知功能衰退的問題,會為公共醫療系統帶來沉重負擔,並增加看護者的壓力。由於腦退化症在初始階段難以診斷,制定預防策略是其中一種有效方法。其中,為老年人提供認知訓練可能有助於增強其認知功能。但是現在許多的訓練都是以實體進行,缺乏科技應用。所以在香港,預防和治療腦退化症的科技資源尤其匱乏。

要應付以上挑戰,我們可以應用樂齡科技–例如數碼化遊戲的認知訓練。與傳統的認知訓練練習相比,它不僅具成本效益、能更大規模地訓練、以患者為導向。除了讓老年人受益,還可以減輕公共醫療保健系統的壓力和護理人員的工作量。但是,關於數碼化遊戲的認知訓練如何有效地影響老年人福址和其使用行為的實證研究仍然十分有限。除了運用在醫療保健科技方面的研究經驗,我們的研究團隊亦由資訊系統、醫療保健和市場營銷領域的研究人員組成。再加上本地安老服務機構、樂齡科技公司和一名臨床心理學家的支持,本團隊會通過兩項研究以調查認知訓練手機遊戲在改善老年人認知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有效性。

此外,為了提高訓練成效,了解老年用戶如何利用認知訓練手機遊戲的功能以獲得理想結果(例如身心健康)至關重要。為了填補這個研究缺口,我們開發了一個三階段理論模型基於可供性理論、六種常見認知療法的角度和心智計算理論來解釋遊戲化可供性所獲取的福址。除了採用混合方法設計來收集數據,我們將進行一項實驗來研究認知訓練手機遊戲在改善老年用戶在認知健康方面相關的有效性。

在上述共同研究者的協助下,我們將通過從安老服務中心所招募的老年人來檢驗我們的多階段模式。除了透過偏最小平方法的結構方程模型和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來進行數據分析外,我們亦會進行定性研究,以增強從問卷調查獲得的見解。總體而言,我們的研究結果不僅可以豐富認知訓練的文獻,而且能為政府、安老服務機構、樂齡科技公司和高等教育機構提供有效改善老年人認知健康的管理指導。

 

項目編號:UGC/FDS24/H05/22
項目名稱:西亞藝術音樂散板式音樂中的節奏規律的投射性分析
首席研究員:李雅詩博士(理大專業進修學院)

摘要

本項目旨在利用節奏預測理論研究西亞「自由節奏」傳統藝術音樂中的節奏組織方式,以求了解土耳其—阿拉伯和波斯藝術音樂的演奏者如何通過操縱聽眾對拍子的期望(無論是樂句層面還是完整樂曲表演的層面)創造「自由節奏」的印象;以求分析樂器(和人聲)之間的形態差異是否會影響所採用的節奏策略;以求設計一個記譜系統,基於標準的西方五線譜,而亦可以捕捉到精細的節奏操作。

我們選取西亞的傳統藝術音樂,特別是突厥-阿拉伯傳統和波斯傳統的傳統藝術音樂為研究對象,因為這些傳統中,自由節奏演奏的地位崇高,但它們的節奏組織方式仍然欠缺理論,而這歸根究底是由於西方和本土音樂學都缺乏相關理論工具。本研究旨在通過利用 Hasty (1997) 提出並由 Roeder (2021) 採用的節奏預測理論來填補空白,後者以此理論對這些傳統中不同樂器和聲音的自由節奏表演進行廣泛研究。節奏預測理論假定兩個連續的聲音會產生一個特定的時長,聽者會用以作為「預測」下一個聲音出現的基準。如果第三個聲音在預期的時長內發生,則他會認為預測「實現」了,如果沒有,則他會繼續量度下一個聲音的時長,以揭示音樂是否有加速、減速、中斷/暫停,或在設置一個新的速度。

我們試圖通過這項研究來回答以下問題:土耳其—阿拉伯和波斯藝術音樂的表演者如何通過操縱聽眾對拍子的期望(無論是樂句層面還是整個表演的層面)來創造「自由節奏」的印象?這個面向與這些音樂的韻律系統有什麼關係?樂器之間的形態差異會影響所採用的節奏策略嗎?如果會,是如何影響?如何更好地用一個基於西方五線譜的系統去清晰而準確地表達這類音樂?

本研究將主要通過記譜和分析進行。我們將為即興聲樂和在阿拉伯、土耳其和波斯古典音樂的彈撥、弓弦和管樂器上演奏即興器樂的錄音記譜。

對此類音樂的分析研究的匱乏是由於缺乏理論工具,尤其是缺乏一種合適的記譜方法,以幫助研究人員在書面正確記錄感知到的節奏。因此,作為本研究的一部分,第二個目標是設計一個基於標準西方五線譜的記譜法系統,該系統可以很容易被接受過西方傳統訓練的音樂學家和音樂家所理解,但也可以捕捉到至目前為止未能被研究的精細節奏操作。這個系統將對分析世界各地不同類型的自由節奏音樂(不限於所研究的兩種傳統)有所貢獻,還將為教育家和作曲家創作新作品提供有用的工具。

 

項目編號:UGC/FDS11/E02/22
項目名稱:基於圖的魯棒聚類算法
首席研究員:劉卉博士(明愛)

摘要

聚類是數據分析中的一項基本任務,它可以將一組樣本劃分為很多同質組。在過去的幾年裡,由於算法的高效性和簡單性,基於圖的聚類算法變得非常流行並在各種應用中得到廣泛應用。具體來說,基於圖的聚類只需要將樣本成對相似度矩陣(又名圖) 作為輸入並對該矩陣執行譜分解便可以生成聚類結果。儘管基於圖的聚類算法很受歡迎,但仍然存在一些基本問題,這極大地影響了它的性能。

首先,基於圖的聚類算法的性能高度依賴於輸入的相似度矩陣的質量。因此,如何構建一個能夠最好地捕捉數據底層結構的高質量圖是這類方法的核心。此外,圖學習也是信號處理領域的一個熱門研究課題。然而,這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傳統方法通常使用樣本的歐幾里得距離來構造成對相似度矩陣,但是該矩陣對噪聲非常敏感,並且通常具有較高的計算複雜度。此外,在實踐中,有一些可用的輔助信息可能會為提升基於圖的聚類精度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例如可用的監督信息,這些信息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被忽視或未被充分利用。因此,我們將提出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此框架能夠充分探索可用的輔助信息,包括原始特徵和一些弱的監督信息,以學習一個更強大和信息豐富的相似度矩陣,用於基於圖的聚類。

其次,傳統的基於圖的聚類方法大多采用線性模型對數據進行聚類,但在實踐中,數據不一定位於多個線性子空間中,這可能會顯著影響基於圖的聚類算法的性能。這使得僅僅基於線性模型的圖的聚類算法變得不可靠。此外,受深度學習框架強大的非線性系統建模表示能力的啟發,在這個項目中,我們將開發一種新穎的深度神經網絡架構來學習數據的非線性映射,以更好地適應子空間聚類。

基於我們堅實的研究基礎和已經做過的初步驗證,我們的研究將為大規模數據集提供更高效且有效的圖聚類算法。聚類是一個基本的和普遍的問題,涉及到許多課題,包括低秩矩陣/張量逼近、低維嵌入、半監督學習、噪聲估計、深度學習等。此外,構建的高質量圖可以廣泛用於數據分析中的各種任務,而不僅限於聚類。我們相信,通过該項目三年的研究工作獲得的科學發現將繼續推動多個研究領域的發展,並可以被廣泛應用於現實世界中的諸多應用之中。

 

項目編號:UGC/FDS11/E03/22
項目名稱:基於深度筆劃分割和畫筆軌跡識別的中文書法動畫生成系統
首席研究員:劉雪婷博士(明愛)

摘要

書法是一種非常流行的視覺藝術形式以表現優美的文字形態,特別是在東亞地區較為流行。然而,書法文字的書寫過程需要較為精細的書寫軌跡與筆壓控制,所以書法愛好者往往在剛開始學習的階段不知如何下筆。因此,展示書法書寫的軌跡與動態過程的動畫視頻往往對書法初學者有很大的幫助。此外,書法文字的書寫動畫視頻也經常用於不同的數字媒體中,例如電影、電視、動畫片和廣告等,作為更加吸引眼球的一種文字呈現的視覺藝術形式。雖然有一些現存的動畫製作軟體可幫助製作書法文字書寫的動畫視頻,但使用者仍需自行設計並製作每一個書法文字的書寫筆劃順序以及每一個筆劃的書寫軌跡與動態書寫過程。這個過程不僅繁瑣,亦需要專業技能。一個自動的書法動畫生成系統將極大減少這一過程所需的人力與資源。同時,生成的帶有書寫軌跡和畫筆壓力的動態書寫過程也可以直接用於機器人的書法文字書寫。

一個書法動畫的自動生成系統應包括三個部分:將書法圖像分割成單獨的筆劃,識別每個筆劃的書寫軌跡和畫筆壓力,並依筆劃順序和每個筆劃的書寫軌跡和畫筆壓力生成書寫動畫。這一書法動畫生成系統中有個三個的關鍵技術難點。首先,書法家在書寫書法文字時可能運用連筆或個人風格的書法筆劃,所以不同書法文字的拓撲結構可能與常用的拓撲不同。即使正體文字的書寫筆劃順序已明確定義,不同的書法文字也可能有不同的書寫筆劃順序。因此,對書法文字的書寫筆劃順序進行硬編碼並不可行。其次,現代中文和傳統中文的書寫習慣並不相同,現代中文習慣先從左到右再從上到下書寫,而傳統漢語習慣於先從上到下再從右到左書寫,所以在書法動畫生成過程中文字書寫順序的識別也是重要的一步。最後,為了生成更加準確的書法文字的書寫過程以用於可能的機器人書寫,生成的書法筆劃的書寫軌跡和筆刷壓力要精確且平滑。

儘管這一提出的書法動畫自動生成系統在教育、娛樂和工程方面都有著重要用途,但現有的方法仍未能解決以上提出的所有問題。現有方法往往只著眼於解決這一自動化系統中的某一部份,如筆劃分割、基於已知筆順的動畫生成等。在不考慮生成書法動畫的情況下,現有的筆劃分割方法通常只針對低分辨率的書法文字,因此分割後的筆劃往往分辨率太低,很難直接用於動畫生成。此外,現有的筆劃分割方法通常是針對特定字體樣式進行訓練的,即使是細微的字體更改也容易出錯。另一方面,現有的文字動畫生成方法普遍依賴於固定的硬編碼書寫拓撲,無法直接用於書法中普遍存在的不同拓撲結構的書法文字。

在這個項目中,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書法動畫自動生成系統,其中包括一個新的基於深度學習的筆劃分割模塊、一個基於輪廓的書寫軌跡和畫筆壓力識別模塊以及一個基於深度學習的筆劃動畫生成模塊。筆劃分割模塊的核心思想是一個迭代細化的筆劃分割網絡,使網絡逐漸適應不同字體與風格的書法字體。書寫軌跡和畫筆壓力識別模塊的關鍵是根據輪廓信息獲得帶有畫筆壓力的精確軌跡。筆劃動畫生成模塊的關鍵是首先識別出對應的書法圖像中書法文字的書寫順序以及每個書法文字的筆順,然後根據識別的文字書寫順序與筆順生成書法動畫。

在這一書法動畫自動生成系統的研發過程中,其研究成果,如出版物和算法等,可直接造福於相關研究機構與產業界。該研究項目還將為培養教師和學生在人工智能和數字娛樂技術方面的技能提供寶貴的機會。

 

項目編號:UGC/FDS25/E06/22
項目名稱:靜電紡絲方法製備複合聚羥基脂肪酸酯納米纖維膜及在懸浮顆粒過濾應用
首席研究員:劉耀輝博士(高科院)

摘要

聚羥基鏈烷酸酯(PHA)由於其固有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而成為有前途的聚合物之一。然而,高昂的生產成本極大地限制了它們的應用。眾所周知,原材料成本是 PHA 生產成本的主要部分。因此,該項目將使用廢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廉價活性污泥作為 PHA 原料的主要來源,以替代昂貴的商業碳源,從而顯著降低整體生產成本。

在現代社會,交通、製造業和建築業造成的空氣污染已成為突出的全球環境和健康問題。由於粉塵和顆粒物不斷釋放到大氣中,各種類型的空氣過濾技術得到了研究和開發。通過使用電紡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纖維作為膜過濾器結構的組成部分,這是生產可生物降解空氣過濾器以攔截顆粒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VOC) 或有害微生物的新步驟和有前途的解決方案。電紡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納米纖維也因其明確的多孔結構、高比表面積、可控的纖維直徑和相互連接的納米級孔結構而成為生產空氣過濾材料的多功能平臺。以及它們在納米尺度上結合表面化學的能力。可生物降解的PHAs基材料製備的靜電紡絲納米纖維膜因其對可持續發展的高需求而備受關注,其產品高度符合綠色化學。用於空氣過濾的靜電紡絲納米纖維膜引起了很多關注,包括靜電紡絲的預處理以及與產生所需過濾性能相關的操作參數。儘管存在一些先進的電紡空氣過濾納米纖維膜用於處理生活環境中的各類污染物,但使用 PHAs 作為膜材料的研究有限,仍存在不足。

該項目的重點是開發和測試基於靜電紡絲 PHA 的過濾膜,用於空氣過濾和淨化。 PHAs 特性將被優化以適應靜電紡絲過程控制。商業 PHA 材料將用於確定 HB:HV 的最佳比例。將採用可生物降解的改性方法合成所需用途的 PHA。在初步研究中,成功地收集了電紡膜樣品,施加電壓為 12 kV,溶液流速為 1 mL hr-1,PHB 濃度為 14 wt。 %。為了改善電紡納米纖維膜作為高效空氣過濾器的結構和物理性能,主要重點是用可生物降解的增塑劑對 PHB 膜性能進行改性,用於空氣過濾。將研究靜電紡絲納米纖維膜結構對過濾性能的影響。還將研究生物降解性。

 

項目編號:UGC/FDS24/H04/22
項目名稱:設計思維的科學:理論及應用
首席研究員:羅安庭博士(理大專業進修學院)

摘要

日新月異的科技令我們生活的地方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今全球人類都被科技所連結,很多以前我們不能想像的東西在今天卻變得隨處可見。科技令全球人類連結在一起,但同一時間也令我們面對的問題變得更為複雜及棘手。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正引證了這一點。在香港,我們也同樣面對著許多複雜及難以解決的問題,例如人口老化及土地資源匱乏等。在這個新時代,為了令香港及世界進步,我們需要以教育培養一班新時代的問題解決者。

為了解決複雜的問題,一種具彈性及創意的解難思維是不可或缺的。設計思維便是這樣的一種解難思維。設計思維被稱為二十一世紀人類必需掌握的三種思維之一(另外兩種包括系統思維及團隊思維)(Rotherham & Willingham, 2009)。根據史丹福大學設計學院的定義 (2010),設計思維可以分作五個認知上的過程。這五個認知過程包括︰同理心 (能以同理心去瞭解別人的需求),定義 (能準確定義問題核心所在及認清使用者的需要),設想(能根據使用者的需要靈活地想出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案),制作解決方案的原型 (能以各種方法去展示解決問題的方法去令人明白自己的想法,例如以視覺模型的方式),及測試(能不斷測試解決方案的成效以作改進)。

在現今研究領域中,設計思維一般被當成一種工具去解決各種研究上或生活上的問題。例如運用設計思維去改善正向心理學介入方法的成效(Yeager et al., 2016),改善樓字能源運用效能(Tushar et al., 2020)等。現今研究設計思維的學術研究大多停留在概念上(McLaughlin et al., 2019),以科學方法對設計思維作定量研究的學術文章少之又少,以致設計思維的定量研究在學術界仍處於萌芽階段 (Tsai & Wang, 2021)。我們都知道設計思維的用處,但我們卻不清楚其背後的科學機制。

為了用科學方法理解設計思維,本計劃的研究小組有兩個主要目標。第一︰運用定量及定質研究方法去建立關於設計思維的理論模型,尤其是關於設計思維者的心理特質;第二︰初步建立以設計思維解決困難的個案的大數據資料庫,這個大數據個案資料庫對未來的設計思維教育及研究都十分重要。本研究小組會將研究發現發表在國際同行評審學術期刊。我們仍會透過研究座談會去向同工及學生分享我們的發現。

 

項目編號:UGC/FDS24/H18/22
項目名稱:中國中部語言作為語言區域的類型學特徵
首席研究員:陸文博士(理大專業進修學院)

摘要

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2012),漢語由十大「方言」組成,包括官話、晋語、吳語、徽語、贛語、湘語、閩語、客家話、粵語和平話。其中某些方言較其他方言共享更多的語法特點,因此有學者提出了漢語「分區」的概念。Hashimoto (1976, 1986)提出漢語可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北方和南方漢語。北方漢語如北京話,聲調數量較少,多音節詞比例高,被動句由「讓」類字標記; 而南方漢語如粵語則含較多聲調,單音節詞比例高,被動句由「給」類字標記。Norman(1988)在 Hashimoto(1976)的劃分基礎上新增了一個「過渡區域漢語」,時有北方漢語的特徵,時有南方漢語的特徵。除了北方漢語和南方漢語的特徵, Chappell(2015)發現了一些過渡區漢語特有的區域特徵,並由此將漢語劃分為五個區域。而其後Szeto(2019) 基於南北漢語的特點對 213 個中國方言進行量性研究,將其劃分為四個區域。

儘管漢語方言的研究在過去有了長足發展,但「過渡區域漢語」至今甚少人研究,可作為劃分依據的此區域漢語的過渡性特徵和區域特徵更鮮有提及。這可能是由於「過渡區域漢語」本身的基礎研究薄弱,其詞匯語法面貌不甚清晰,尤其是徽語。

基於文獻及對其中一種「過渡區域漢語」屯溪話的先導性描寫,本研究羅列出 18 種「過渡性」特徵和四種本區域獨有特徵作為研究參數。本計劃作為首次聚焦中部「過渡區域漢語」的研究,將對吳語、徽語、贛語、湘語、江淮官話以及西南官話的上述語法特徵展開調查。具體而言,本研究計劃選取15種代表性「過渡區域漢語」,研究其是否具備 18 種「過渡性」特徵和四種本區域獨有特徵。本研究旨在:

(i) 調查過渡性特徵及區域特有特徵在中國中部漢語的類型學分布,及;

(ii) 揭示這兩類特徵對於中國中部「過渡區域漢語」分區的意義,及;

(iii) 評估是否可確立中國中部「過渡區域漢語」這一語言區域

總結而言,本計劃旨在揭示鮮有研究的中國中部「過渡區域漢語」的「過渡性」特徵和本區域獨有特徵,從而增强介於中國北部語言如北京話和南部語言如粵語之間的這一塊「過渡區域漢語」的瞭解和描述。

 

項目編號:UGC/FDS13/E03/22
項目名稱:人工智能技術在水生態環境中對河流泥沙狀態的預測應用
首席研究員:盧懌博士(珠海)

摘要

根據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數據,香港很大比例的土地是郊野公園和郊野公園外部的特殊地區。然而,由於城市化導致農村地區人口流失,寶貴的生態和文化資源因此逐漸減少,甚至一些偏遠的農村社區瀕臨被遺棄的狀態。因此,香港政府和一些非政府組織開始共同開展一些活動以推進鄉村振興。在保護文化經濟遺產的同時,鄉村周圍的自然系統也應該得到相對應的保護。就香港氣候特徵而言,頻繁的高強度降水對本土水體有很大影響。因此,加强生態環境狀況方面的研究對增進鄉村振興的可持續性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擬議的項目中,我們將建立一個綜合系統來監測和評估香港荔枝窩流域的水生態情況。首先,我们會建立一个包含大氣壓力、溫度、風向、風荷載等氣象數據以及降水強度、降水量、河流水位等水文數據的綜合數據庫平台;該數據庫還將採納在先前的研究項目中收集的有關河流系統中泥沙含量的高分辨率數據。其次,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搭建模型來預測河流中泥沙含量的走勢,而水體中泥沙含量的變化情況是判定河流系統水質的一個重要指標;最後,我們將構建一個智能的水安全預警平台,為當地水生態系統情況提供短期預測。該平台將衡量人類活動(例如土地利用規劃、人工渠道的建造等)對河流質量的影響。不佳的水質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當地社區的一些不合環境發展的活動。該系統還將提高人類在應對與水有關的生態災害(例如暴雨對土壤侵蝕的影響)的反應效率。香港政府可以根據預警信息及時採取預防措施,從而降低對生命和財產造成危害的程度。

 

項目編號:UGC/FDS14/E04/22
項目名稱:研究透過綜合飛機路線與維修、調度維修人員和飛機部件庫存去減低飛機維修延誤
首席研究員:馬凱琳博士(恒大)

摘要

飛機維修路線問題 (AMRP) 是為了優化及提高飛機利用率和航班時間表的可靠性下去編制一組航線以覆蓋航空公司的飛行網絡。特別是飛機必須嚴格遵守民航部門規定的飛機規定,其中以最長飛行小時為優先。通常,飛機必須每 400-600 個飛行小時執行一次 A 檢查(A-check)。然而,由於 A 檢查所需的時間長達2到4 週,一般會導致飛機的利用率減至很低。因此,許多航空公司已將傳統的 A-check 重新打包成許多較短(小)的檢查,並在正常飛行操作期間在航班之間將其執行。因此,按時完成在維修站執行的檢查變得至關重要,因為在這方法下,允許的維修時間比傳統方法要短得多。因此,維修延誤很容易打亂航班時間表。在我們之前完成的 FDS 項目中,我們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算法來預測維護任務所需的維護時間,並估算了 AMRP 優化的相應延遲風險。結果顯示,航班時間表的可靠性提高了。此外,在分析維修歷史數據時,我們發現由於飛機維修需求與人力調度並不配合,很容易因為維修站人手不足而導致維修延誤頻頻發生。此外,我們也發現維修延誤可能是由於更換所需的部件短缺所造成的。然而,在現有的研究中,AMRP 沒有考慮維修站的人力可用性、組件可用性和勞動力調度。因此,我們建議在考慮組件更換可用性問題的情況下研究包括 AMRP 和勞動力調度問題的綜合問題。

 

項目編號:UGC/FDS17/P01/22
項目名稱:香港衛生及消毒產品的抗菌成分 - 氯二甲酚的污水分析研究
首席研究員:麥鏇蕊小姐(東華)

摘要

氯二甲酚,一個鹵代酚類化合物,是經常用於抗菌洗手液和家用消毒劑的抗菌成分。在2020 年首次評估氯二甲酚可有效滅活2019 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 SARS-CoV-2 病毒後,人類的習慣和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導致全球對抗菌洗手液和家庭衛生消毒劑的需求激增,尤其品牌如滴露、威露士和Ariel,因為主要抗菌成分是氯二甲酚。另外,在家庭、商業、醫院和工業環境中更頻繁地使用消毒產品亦增加了氯二甲酚流到排水管下,並通過污水系統輸送到污水處理廠。其後,氯二甲酚會釋放到水生生態系統並對人類和水生動物構成毒理學威脅,例如虹鱒魚的基因改變和組織學病變。因為污水處理廠可以減少氯二甲酚流到支持生物和供應飲用水的河流和水庫,污水處理廠在環境中氯二甲酚的出現和生態方面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在 2019冠狀病毒病之前,一些國家(如英國和美國)在水生環境中的氯二甲酚含量為 ng/L 至 µg/L 水平。然而,自2019冠狀病毒病開始以來,氯二甲酚的分佈和水平從沒有研究過。由於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以及一個大量使用滴露和威露士的抗菌洗手液和家用消毒劑的城市,在2019冠狀病毒病期間,可以預計到污水處理廠入口處和出口處的污水樣本中氯二甲酚的含量一定比以前更高。由於環境保護署實施的例行河水水質監測計劃不篩查氯二甲酚,因此分析香港的污水處理廠如何有效地消除二氯苯酚,並了解氯二甲酚在河流和小溪中的局部分佈是必需的。然而,香港並沒有進行此類研究。

項目將在兩個污水處理廠(昂船洲和沙田)的入口處和出口處採樣,量化污水中的氯二甲酚。調查會於雨季和旱季進行,並計算每個污水處理廠消除氯二甲酚的效率和評估出口處的污水對水生生態系統的潛在生態風險。結果有助了解季節對污水樣本中氯二甲酚的影響。兩條河流的污水樣本亦會收集,以確定氯二甲酚的分佈和生態風險。項目將是第一個在香港進行,並於2019 年冠狀病毒病期間針對氯二甲酚的研究。結果將有助於創建一個重要的知識庫,幫助衛生和環境當局戰略性地規劃政策,系統地評估污水處理廠消除氯二甲酚的效率,並為社區環境計劃制定措施以防止這種有害物質進入環境,從而保護公眾健康和安全。

 

項目編號:UGC/FDS25/M03/22
項目名稱:新型抗 PD 雜合體的設計和藥理學研究:通過協同作用於 GSK3β/MEF2D 和 MAO-B 的神經保護和病程改善作用
首席研究員:麥成雄博士(高科院)

摘要

帕金森病 (PD) 已被列為全球第二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PD可能導致患者出現嚴重運動功能障礙。由於 PD 是多因素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可用的藥物只能為病人緩解症狀。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黑質中神經元細胞的退化可能是由多種遺傳/環境因素引起的。因此,「單一化合物-多靶點配體」策略可能會專注於開發治療 PD 的新型候選藥物。最近的研究還表明,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肌細胞增強因子2D(MEF2D)和單胺氧化酶-B(MAO-B)在老年癡呆(AD)的病理進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GSK3β、MEF2D 和/或 MAO-B 可能是預防和/或治療 PD 的關鍵藥物靶點。

在之前的研究中,我們已經證明了 3-取代-2-吲哚酮類化合物,包括舒尼替尼類似物、靛玉紅-3-肟和鉤藤鹼,對多種與 PD 相關的神經毒素具有顯著的神經保護作用。潛在分子機制可能通過抑制 GSK3β 和/或 MAO-B 來調節 MEF2D 功能障礙。基於多功能策略,我們現在假設靶向 GSK3β/MEF2D 和 MAO-B 的多功能候選藥物可能為治療 PD 帶來新希望。通過使用配體和基於結構的虛擬篩選技術的順序組合,以及分子對接分析,我們設計了幾種虛擬雜交體,可以通過抑制 GSK3β 和 MAO-B 來開發多功能分子。令人鼓舞的是,其中一些候選藥物具有優秀的藥代動力學特性和低毒性。特別是,這些新型雜化物中的兩個,雜化二氫吲哚-2-單核(3-取代-2-二氫吲哚-酮化合物的藥效團,MEF2增強劑)和炔丙基(不可逆的MAO-B抑製劑,雷沙吉蘭的部分)已顯示出有希望分別對 GSK3β 和 MAO-B 有抑製作用。

本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合成和優化多功能雜合體,並系統研究 GSK3β/MEF2D 和 MAO-B 抑制性雜合體與 PD 相關的多種體外模型的神經保護作用和潛在機制。如果成功,我們將通過協同作用於多個靶點,開發具有改善疾病潛力的新一代抗 PD 線索。

 

項目編號:UGC/FDS16/M05/22
項目名稱:與飼料相關的金屬/類金屬和水溫升高對兩種經濟魚類的慢性影響
首席研究員:巫永然博士(都大)

摘要

魚類是沿海地區人口的重要蛋白質來源。為確保安全,魚產品和魚飼料中的金屬和類金屬濃度受到監管,其水平不應超過最大允許濃度。然而,在魚產品和魚飼料中仍然經常檢測到金屬/類物質,而且這個問題可能會因氣候變化而加劇。作為變溫生物,大多數魚類會根據環境溫度改變體溫。魚類在較熱的環境中對環境污染物更敏感,因為較高的水溫會增加它們的基礎代謝率。因此,魚類需要更多的飼料來補償高溫下更高的能量消耗。因此,魚類從飲食中攝入的金屬/類金屬會增加,令魚產品中金屬/類金屬的積累。因此,隨著氣候變化導致的暖化,魚類飼料中金屬/類金屬攝入量的增加,對魚類構成了更大的威脅。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預測,到 21 世紀末,地球表面溫度將比 1980-1990 年高出 3.79°C,而在 2022 年,觀察到的溫度已經上升約 0.7°C。雖然氣候變暖最初可能有利於水產養殖業,因為魚類在較高溫度下生長更快,該行業也將受到以下事件的負面影響:(1)較高水溫下飼料消耗增加可能導致更多魚類中的金屬/類金屬積累,導致超過允許限度的魚產品被拒收; (2) 即使按照現行標準,魚類中的金屬/類金屬的含量是安全的,但由於魚類在較高溫度下對金屬/類物質的敏感性較高,魚類可能會承受更大的壓力,從而導致更大的損耗; (3) 由於魚在較高溫度下會有較高代謝率,魚的能量消耗會隨之增加,加大飼料消耗和飼料成本。氣候變暖以及金屬/類金屬污染對養殖魚類的確切長期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因此,現時有迫切需要研究魚類對溫度升高的反應,研究溫度升高是否會影響魚類中金屬/類金屬的毒性和積累,並確定對消費者的潛在健康風險。

本項目旨在研究膳食中金屬/類金屬和水溫升高對羅非魚和鯪魚的生長、生產力和免疫、生理和蛋白質組學反應、金屬/類金屬的積累以及經濟地食用這兩種物質的潛在健康風險的綜合慢性影響。尼羅羅非魚比鯪魚更耐熱。實驗將會控制魚缸溫度,並使用兩種魚進行兩個單獨的實驗。魚缸中的魚將暴露於兩種水溫範圍的組合(低溫範圍:從 24°C 逐漸升高到 30°C;高溫範圍:從 28°C 逐漸升高到 34°C)或固定溫度(30°C 或 34°C)和三種膳食金屬/類物質濃度(最大允許水平,比允許水平低 10 倍和未加標的 [控制飲食]),每個實驗為期 6 個月。這些實驗條件將模擬全球變暖和魚飼料中可能的金屬/類金屬含量。面臨不斷變化的環境帶來的挑戰,項目成果將對水產養殖業、政府部門和魚飼料生產商帶來助益。項目成果亦會轉化為教材和公共研討會。

 

項目編號:UGC/FDS15/H09/22
項目名稱:協助智障青少年過渡至成人就業服務的優質策略研究
首席研究員:武婉嫻博士(樹仁)

摘要

在香港,有輕度至中度智障的特殊學校離校生正在等待過渡到畢業後的工作安排。雖然香港政府一直資助特殊學校和社會服務機構,為智障人士提供畢業過渡期支援,但仍缺乏適切的無縫過渡。國際研究發現,智障離校生及其家庭照顧者普遍面臨的問題包括:離校後安置等待時間長、父母較少參與過渡計劃、學校、家庭和社會服務系統之間缺乏合作。因此,特殊學校和社會服務機構可以為智障離校生及其家庭照顧者提供不同類型的過渡策略,從生態系統的角度提高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層面的過渡期支援。過渡期支援策略可以描述為促進過渡期間的跨專業合作,機構間建立夥伴關係,或改進可能影響過渡期支援的方法。本研究目標包括(1) 促進智障準離校生及其家庭照顧者,在離校前後之過渡期安排;(2) 探討現時特殊學校普遍採用的過渡期支援策略;(3) 研究過渡期支援策略、智障生及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之間的關係;(4) 為建立優質過渡期支援策略作出建議。本研究將採用混合方法,通過質性和量性研究方法以收集數據。研究流程為先以訪談形式了解智障生及其家庭照顧者在過渡期間遇到的問題,以及特殊學校普遍採用之過渡期支援策略。其後,訪談資料將用於設計過渡期支援策略的問卷。隨後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過渡期支援策略、父母壓力、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等變項之間的關係。研究最終會探索優質過渡期支援策略的組成方法以及促進優質過渡期支援的因素。

 

項目編號:UGC/FDS16/H18/22
項目名稱:親生命之理智與情感:探討當代環境文學中的人獸共存
首席研究員:吳澤君博士(都大)

摘要

本研究計劃旨在探討當代環境文學中與動物有關的作品(包括小說及非小說)所呈現之人獸共存關係的不同層面及重要性。立足近年發展的動物研究、生態批評及環境人文學的學術討論,本計劃以當代批判理論中聚焦「動物問題」及著重人類與動物的相互依存關係本體論的論述為理論框架。作為地球生態系統的一分子,人類並非比其他生物優越,因為所有生命形式均為依賴多物種糾纏的具身化存在,人與其他生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長久以來,人類中心主義的預設和意識形態支持並鞏固了自然與文化二元論的迷思。在重新審視人類中心主義及探索生物中心主義不同的可能性的學術脈絡下,本計劃試圖闡述與動物有關的寫作如何表達人獸共存在我們的多物種經驗中的重要性。這些作品均能體現一種「親生命美學」—這個概念啟發自愛德華·奧斯本·威爾森的「親生命假說」,意指人類天性中有著親近生命與自然的本能。本計劃將研究多項由當代作家及自然學家書寫的小說及非小說作品,並與其他探討人類與動物關係的論述作跨學科的閱讀和詮釋,包括生態現象學及後人類主義、生態心理學中關於療癒的探討,以及野化作為一種保育方法。這些看似不同的範疇其實並非互不相干,它們均能展現人獸共存的不同面向,在本計劃所挑選的自然書寫作品中呈現「親生命美學」。另外,透過研究目的及方法,本計劃亦希望回應威爾森所提出的「知識融通」,嘗試跨越科學與人文的藩籬。

本計劃有以下四項目標:(一)探討當代小說及非小說環境文學中呈現的具身化及多物種糾纏,並以此為基礎,討論這些作品如何通過展演性語言表現人獸共存的「親生命美學」;(二)研究當代小說及非小說環境文學所描繪的人獸共存與生態心理學中自然療癒之間的關係,以用來闡釋「親生命美學」的情感面向,包括人類對大自然的心靈回歸及相互依存;(三)探索自然書寫如何呈現野化這種保育方法,討論以野化為題材的自然書寫的生態意義,野化及野化的故事皆可以視為人類參與大自然創造力的展演性行動;(四)透過學術及文學討論,向大眾推廣閱讀與動物有關的環境文學,以期提高大眾對親生命的意識及建立生態文化身份的認同。

 

項目編號:UGC/FDS14/P04/22
項目名稱:多觀測點多維時間序列的混合成份分析
首席研究員:吳自添博士(恒大)

摘要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往往是從多個時間,多個地點收集來的。例如,空氣污染數據可能包含5年內每小時收集的,關於1000個城市的15個指標值。經濟、環境保護和農業領域的政策制定者有興趣從中確認出一些源頭地區,代表少數幾種能廣泛影響所有地區的隱藏因素。這些隱藏因素的影響力隨時間消長,分析其變化過程可以得出一些對業界和學術界都有幫助的指標。

隱藏因素一般難以直接觀測。本研究的目的是發明新的統計模型和方法,從多站點多元時間序列數據中提取出關於這些隱藏因素的信息。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引入混合分析和潛藏狄立克萊分佈。過去,一直有研究者在群體遺傳學和文本挖掘的研究中採用了這些方法。本研究首次將這些想法應用到多站點多元時間序列分析。我們在新模型中使用混合成分的意念來描述所謂的隱藏因素。有了額外的時間成分,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斷隱藏因素出現和消失的時間。這是不能直接運用現有的時間序列類聚方法和因子分析方法來解決的。

目標有兩個。第一,開發一些計算方法和計算機軟件,運用所提出的模型作估計和分析。計算結果將以分級著色圖表達。第二,建立新的統計理論來解釋隱藏因素數目的增減,及其統計特性隨著位置、時間的變化。

有關研究成果在將來能被廣泛應用到不同的重要領域。通過遙感技術採集的海量地理數據有助於構建生態保護信息系統,以便專家監測生態系統危害因素的變化。所提出的方法也可以應用於超市連鎖店的營銷策略設計,分析來自不同分店的銷售時間序列數據。

 

項目編號:UGC/FDS24/H08/22
項目名稱:遊戲化或虛擬實境或兩者兼容?研究推動持續性環保行為的先決條件
首席研究員:吳美蘭博士(理大專業進修學院)

摘要

由於2019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全球世界各地的外賣包裝產生了大量的一次性塑膠垃圾,加劇了全球暖化。先前的研究表明,人類行為是導致全球暖化和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為了有目的地減少對環境的危害,履行環境保護行為至關重要。環境保護行為是一種自願行為,一直受到環境和社會的關注。環境保護行為甚至關乎到小而日常的可持續行為,因此,培養環境保護行為對實現一個更可持續的未來世界是關鍵所在。到目前為止,關於什麼構成人們參與自願環境保護行為的研究較少,尤其是在青少年方面。先前的研究探討了感知價值作為人對某一特定行為的持續意向為關鍵驅動因素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試圖了解青少年的感知價值如何影響進行環境保護行為的意向。此外,本研究着力解決提高青少年感知價值的「工具或方法」,以預測他們對環境保護行為的意向和持續意向。

隨着創新科技的發展,沉浸式技術和虛擬實景已經變得非常流行,並為公眾所接受。此外,新興的遊戲化(即為遊戲化的應用程式)鼓勵個人,特別是青少年參與一種行為,例如網上購物行為,學習行為和親社會行為。目前研究表明,使用沉浸式技術和遊戲化將正向預測個人對某一種行為的意向。

按照這一思路,本研究旨在通過三個實驗研究來考察青少年的感知價值和環境保護行為意向之間的關係,從而填補研究缺口。研究一會探討遊戲化是否影響到環境保護行為的感知重要性和環境保護行為的意向。研究二探討青少年對執行環境保護行為的感知價值,信念和規範與沉浸式虛擬實景互相影響之間的關係。研究三採用縱向方法(T1和T2) 探討遊戲化和虛擬實景對 (1) 青少年對環境保護行為的意向 (2) 習慣和 (3) 環境保護行為的持續意向。

本研究結果將對理論和實踐作出貢獻。第一,研究結果將通過考察遊戲化和沉浸式技術在吸引青少年環境保護行為方面的應用,為環境保護行為主義和可持續性文獻作出貢獻。第二,本研究有助於政府及其相關機構識別環境保護行為的重要,反過來說,政策制定者可以設計更好的市場策略來促進綠色,環境保護和可持續行為。最後,本研究結果有助於學校設計適當的遊戲和活動,以鼓勵青少年持續進行環境保護行為的意向和青少年進行環保行為。

 

項目編號:UGC/FDS14/P05/22
項目名稱:自迴歸時間序列多變點檢測的廣義信念推斷與模型選擇
首席研究員:吳偉亮博士(恒大)

摘要

近幾十年來,時間序列中的變點分析在金融計量經濟學、遺傳學、環境研究、天文學和工程學等各個科學領域受到了廣泛關注。它允許研究人員將非平穩時間序列分割成幾個近似平穩的分段,然後這些分段可以使用平穩模型來進行分析。在現有的變點分析文獻中,許多研究通常會以頻率學派推斷方法來處理變點檢測,其中變點估計的漸近特性依賴於雙面隨機遊走的行為。另一種流行的方法是貝葉斯學派推斷方法,其中變點的位置遵循先驗分佈。在本提案中,主要目標是在廣義信念推斷的框架內開發一種新的統計推斷方法,用於結構斷裂自回歸時間序列中的多個變點檢測,其中未知變點也被視為模型參數來推斷,與經典的貝葉斯統計推斷不同,廣義信念推斷定義了關於參數空間子集的推斷上有意義的概率陳述,而不需要主觀先驗分佈信息。由此產生的廣義信念類型置信區間集通常在模擬實驗中顯示為具有非常理想的特性,例如與其他競爭程序相比,廣義信念類型置信區間具有更短預期長度以及保守等特性。

當我們將分段平穩的自回歸時間序列模型轉換為特定的線性形式時,檢測可能變點位置的問題可以轉化為識別回歸係數向量的非零項,從而進行多個變點檢測可以被視為模型選擇問題。具有不同非零係數條目的模型對應具有不同變點的模型,並評估每個模型的廣義信念概率以選擇最可能的變點。此外,可以為每個變點構建一個廣義信念類型置信區間集。我們將開發和實現一個改進的組 LASSO,以解決由於巨大的參數空間而導致的計算複雜性問題。以及將研究和建立所提出方法在一般條件下的漸近特性。最後將進行廣泛的模擬結果和真實數據示例以說明其有限樣本時的表現。

在本提案中,我們計劃如下進行。

1.(應用廣義信念模型選擇方法進行多變點估計)將開發一種用於檢測結構斷裂自回歸時間序列模型中的多個變點的廣義信念模型選擇方法。為每個可能的變點模型評估廣義信念概率,以選擇最可能的變點,以及開發為每個變點構建廣義信念類型置信區間集的方法。

2.(用於高效計算的改進組 LASSO 方法)將針對結構斷裂自回歸時間序列模型開發特定變換線性形式的改進組 LASSO。改進的組 LASSO 方法的目的是在執行廣義信念模型選擇之前選擇一組潛在的變點,這可以大大減少由於大量可能的變點模型而導致的計算負擔。

3.(變點估計的漸近理論和廣義信念型置信區間集) 研究廣義信念模型選擇的多個變點估計的漸近行為。廣義信念類型置信區間集的頻率論意義上的漸近精確性也將在一般條件下進行研究。

 

項目編號:UGC/FDS14/H15/22
項目名稱:香港長者的跨國養老與家庭生活經驗
首席研究員:顏樂燊博士(恒大)

摘要

隨著香港的人口老化、跨境移動的人流增加、退休生活的延長,跨國養老的議題實在不容忽視。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已有研究探討移民的現象,尤其是97回歸前香港人移民西方國家的情況。雖然這些研究清楚指出移民的決定和個人生命階段有密切關係,但是卻很少討論提及移居西方的港人其後的移民歷程,特別是他們年邁後在不同地方/國家的生活經驗。其實,不論學者或政策制定者,似乎都忽略了早期移民的跨國養老經驗。除了因為這群移民近年才進入「長者」的階段,也因為他們有相對優渥的社會條件,和大眾對老人們有「不良於行、不再走動」的想像。但是,正因為這些移民港人大多有海外的人脈關係、相對富庶的生活和出入境的自由,所以即使在年老時,不少人仍有跨國生活的經驗。

事實上,過去的研究很少將養老和移民放在一起討論。研究跨國家庭生活的學者,很多時只會聚焦年青或中年的移民,探討他們在離港後,如何和家人朋友保持聯繫。研究老人學或養老政策的學者,又往往設定了長者行動不便,只會在固定的地方養老。

這研究的目的正是要突破這些盲點,探討養老和移民的關係,及其對長者和社會的影響。我們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六十歲以上,香港出世,但已移居外地或已回流的長者的跨國養老的經驗。我們研究的主要命題是:有跨國居住經驗的長者,他們的晚年生活是否不囿於一個國境?他們又會如何安排和適應養老生活?透過質性研究方法,我們將深入了解這些長者對居住地的考慮;當家人散居不同國家時,他們會如何建立照顧的網絡;他們又會如何盡用不同社會提供的醫療服務。

透過搜集在港和移居海外的長者的養老經驗,我們期望這種新視覺能豐富華人跨國家庭的認識。我們也期望研究的結果能有助大眾和政府更了解現時香港的家庭制度、勞動市場、老人政策和醫療服務的強弱,從而制定更有效的老人服務。

 

項目編號:UGC/FDS11/E05/22
項目名稱:用於小圖及非完整小圖的超分辨率深度學習
首席研究員:蕭允治教授(明愛)

摘要

如今,低分辨率圖像給我們的印象是過時、低科技、風格拙劣、且具有不確定性的。在圖像被用於廣告、監控、醫療診斷以及目標識別時圖像低分辨率這一問題會尤其明顯。低質量的人臉圖像甚至可能會降低一個人的美感和信心。為了緩解這一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超分辨率技術將這些圖像的分辨率變得更高。圖像超分辨率(SR)通常是指通過上採樣、去模糊、去噪聲來提高單幅低分辨率(LR)圖像的分辨率,從而生成高分辨率(HR)圖像應具有圖像的自然特征,例如清晰的邊緣線和豐富的紋理。這項研究是關於小圖像,甚至是不完整圖像的大倍率人臉超分辨率的研究。在這項工作中,不完整圖像指的是圖像太小,以至模糊不清,部分細節可能丟失。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不適定問題,比如在 16 倍超分辨率甚至更高倍數的情況下,必須從非常有限的信息中推斷出大量的未知像素。

我們提出研究大倍率人臉超分辨率方法,不僅因為我們在人臉識別和常規的人臉超分辨率方面有豐富的經驗,而且將人臉放大並提升到優良的質量是一個廣泛的需求,讓觀看者能夠更容易的欣賞優良質量的效果。我們強調,我們的研究結果對許多實際應用都有幫助,例如在線教學︴視頻會議、遠程醫療診斷、遠程操作監控、計算攝影、視頻監視、多媒體娛樂和元宇宙異常有用的。事實上,這些技術還可以被進一步推廣(不僅限於人臉),應用於醫學成像、低成本電子顯微鏡的開發等。

我們在數字信號處理,圖像和視頻技術、模式識別、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方面有很強的科研背景,因此特別適合這項研究。我們開始提出一種創新且有效的深度學習結構和反投影框架並應用於人臉圖像的超分辨率任務。深度學習中的一些新技術,包括隱空間邊緣信息提取,反投影策略,針對 StyleGAN 生成高分辨率人臉圖像的恰當安排,用於全局結構信息提取的注意力機制等,將會被用於我們創新算法的安排與設計。以下是本研究的一些要點。

(i) 首先,我們的研究是將 64x64 的人臉圖像用超分辨率成為 1024x1024 的圖像。

(ii) 邊緣質量對圖像很重要,因此我們在從原始的 LR 圖像中提取的邊緣圖像的協助下,構建了隱向量的結構。

(iii) 預訓練的 StyleGAN 能夠生成清晰的圖像。在邊緣圖像的指導下,其被用來生成高分辨的圖像。

(iv) 我們為深度學習網絡的整體結構設計了一套新的反投影策略。

(v) 我們初步的測試驗證了上述方法與安排的有效性,與傳統方法相比更具有吸引力。

 

項目編號:UGC/FDS11/H09/22
項目名稱:慢性腎病患者健康識能之探討性研究
首席研究員:史學禮教授(明愛)

摘要

健康適能不僅關乎閱讀健康相關信息或主動去醫院或診所求醫的能力,對於慢性病患者來說,如慢性腎病患者,健康適能是一種與知識水平相關的個人屬性。有助於患者預防產生健康相關問題及保護健康。2022 年的世界腎臟日的重點是「增強腎臟照顧,填補認知不足」,強調醫療衛生資訊及健康適能在慢性腎病中的重要性。

隨著糖尿病、高血壓和肥胖的患病率增加,加上人口老化,慢性腎病在世界各地亦變得越來越普遍。如果不及時治療,慢性腎病很可能會發展成末期腎病而增加死亡風險。從根本上說,慢性腎病患者需要有能力去理解、運用及維持醫療建議來進行自我健康管理。因此,健康適能在弱勢社群中,例如是免疫功能較弱的慢性腎病患者,具有非常重要意義。依照目前估計,超過四分之一的慢性腎病患者健康適能較低,而在香港的慢性腎病患者健康適能仍然有待探討。隨著自我管理活動在慢性腎病管理中角色的增強,在健康適能層面上,患者需要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才能獲取、理解及應用相關健康資訊。健康適能水平不足會增加產生低健康成果和低治療依從性的風險。此外,病情控制不佳、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錯過治療預約及住院率提高都與健康適能水平較低有關。再者,2019 冠狀病毒病的環境亦為慢性腎病患者帶來很大的挑戰。

面對這些臨床挑戰,建立健康適能為本的的溝通形式以及教育資訊包才能夠有效提升疾病管理成效,以減緩慢性疾病惡化。

如果慢性腎病患者對信息需求有較佳的了解,以及擁有較高水平的健康適能,患者的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亦隨之而有所提升,減緩其慢性病惡化。儘管已有研究提出健康適能對長期病患者的影響,香港仍然缺乏這方面的研究數據。

在這三階段研究,我們旨在解決上述問題。首先,研究團隊會邀請腎病互助小組的慢性腎病患者參與問卷調查,通過定量分析去了解研究參與者的 2019 冠狀病毒病相關健康適能和自我效能感,以帶出健康適能的重要性。然後,從定性的角度,透過焦點小組深入了解慢性腎病患者對於獲取及應用健康資訊時的優次考慮及需求,從而探討患者於理解及應用健康資訊過程中的障礙。硏究團隊會根據在第二階段研究的結果,在第三階段為慢性腎病患者建立量身定制的線上健康適能資訊包。

研究團隊希望能夠填補現時的知識缺口,減少潛在的護理不平等,並對香港及其他地區的慢性腎病患者的健康產生正面的影響。總括而言,提高慢性腎病患者的健康適能水平可能有助於減緩疾病惡化,令患者更有效的提昇自我效能感及自我管理,從而達至最佳的成果。

 

項目編號:UGC/FDS14/H03/22
項目名稱:消失的媒體 永恆的史料--香港舊報中的商業新聞歷史、特徵與社會影響
首席研究員:宋昭勛博士(恒大)

摘要

香港商業新聞傳播歷史悠久,1857年創刊的《香港船頭貨價紙》被公認為中國第一份中文商業新聞報紙,在中國新聞傳播史上亦佔據著重要地位。然而,與蓬勃發展的香港新聞業相比較,香港商業傳播歷史的研究、商業新聞的學理研究相當匱乏。更為遺憾的是,在香港160餘年的商業新聞傳播歷史過程中,很多報刊早已停刊,現存的早期報刊資料也缺失嚴重。

本研究專案旨在對已經停刊的香港中文報紙中的商業新聞進行史料分析,讓讀者了解香港商業新聞發展的軌跡,領略不同時期商業新聞的寫作與報導特點和演進過程,同時還將對資深傳媒人、歷史學家和新聞學者進行深度訪談,從新聞角度和歷史的角度探討商業新聞對香港社會的影響。其研究成果既是香港報業歷史的重要文獻,更是香港社會經濟發展的珍貴材料,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

 

項目編號:UGC/FDS16/E05/22
項目名稱:開發牡蠣殼廢料聚合物改性綠色混凝土以提升機械性能及環境效益
首席研究員:鄧慧芬博士(都大)

摘要

由於大型建築、高速公路、橋樑、水壩和海洋工程建設被廣泛使用,全球的混凝土使用量急劇擴大。在水泥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對天然碎石的過度疏浚、提取和加工已經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系統並損害了環境。傳統的混凝土生產對環境有不利的影響。這引發了對更可持續的混凝土生產的推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一些研究人員試圖尋找替代材料來替代混凝土中的傳統材料。最經濟和可持續的方法是使用廢物基材料替代水泥。

據報導,回收的牡蠣殼廢料已被用於多個行業,包括漁業、農業和多個國家的牡蠣礁建設。儘管牡蠣殼廢料可以以多種方式回收和使用,但大部分牡蠣殼廢料最終仍被填埋。因此,研究團隊將研究如何重新利用牡蠣殼來製造增值的綠色混凝土。

一些研究人員已經對使用貝殼廢料代替混凝土中的碎石進行了研究。然而,沒有關於利用牡蠣殼廢料替代水泥和改善基礎設施混凝土性能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項目中還有兩個挑戰。首先,沒有標準化的牡蠣殼廢料、碎石、水泥和聚合物樹脂的成分和重量百分比來提供最佳的混凝土強度增強。其次,沒有完整的供應鏈,從牡蠣殼廢物的收集和預處理開始,到使用再利用的牡蠣殼改造混凝土。在這方面,研究項目團隊將調查這項新的創新研究,以提供可持續的建築材料。

在這個項目中,牡蠣殼廢料(顆粒或粉末形式)將用於與聚合物基粘合劑混合,以替代傳統的膠凝材料,開發綠色混凝土,一條綜合供應鏈,從收集牡蠣殼和預處理到將探索使用可重複使用的牡蠣殼製造基於廢物的混凝土,以確定牡蠣殼廢物、碎石、水泥和樹脂的最佳混合設計,以獲得具有成本效益的可持續建築材料替代品。牡蠣殼廢料豐富,無需任何費用(一些費用僅用於收集貝殼)。通過最好地利用這些廢物可以幫助世界解決許多關鍵問題,例如來自水泥生產過程的大量二氧化碳。

 

項目編號:UGC/FDS16/H06/22
項目名稱:香港大專生辨認社交媒體假新聞能力之研究
首席研究員:鄧高瑋博士(都大)

摘要

近幾年,香港出現了大量假新聞,而社交媒體卻加速了假新聞的散播。假新聞包含了不少虛假和誤導資訊,而這些在社交媒體發放的虛假資訊卻會影響金融市場及疫情應對策略,更嚴重的會增加社區恐怖襲擊的風險。

不論是對大專生、中學生還是小學生,學生如何應對假新聞是現今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但在教育上卻較少提到這一點。事實上,我們現在沒有一套能測量學生辨別假新聞能力的工具,而這對各教育持份者來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工具。本研究嘗試去回應這個問題。

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能測量大專生辨別假新聞能力的工具。本研究的量度工具會參考假新聞的特性(即內容、版面設計及動機)及兩個最新的資訊素養框架(香港學生資訊素養學習架構及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學會之高等教育資訊素養能力標準)來設計。研究會採用混合模式的方法來回應研究問題。首先,研究者會先進行質化研究,研究會利用辨別假新聞的工作及進行訪談以深入了解大專生對假新聞的態度及應對假新聞的能力。基於質性研究的結果及資訊素養理論,本研究會發展一套包含問卷和測驗題的量化工具以量度學生對辨認假新聞的自我認知及實際能力。

本研究期望不只是提供辨認假新聞工具給大眾使用,同時也希望能就假新聞及資訊素養這兩個研究範疇提供更多的研究理論給其他研究者作為參考。

 

項目編號:UGC/FDS25/E04/22
項目名稱:具有協同效應的雙原子催化劑及其高效和穩定催化產氫的研究
首席研究員:曾志榮博士(高科院)

摘要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導致的氣候變化是當今社會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環境問題之一。氫能作為一種清潔能源載體,可以從水等可再生資源中提取,可以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並為環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一個社會如果要實現氫能經濟,必須要先解決幾個技術瓶頸問題,即生產、運輸和儲存,其中最後一項儲存技術仍然是阻礙氫能在汽車應用中廣泛使用的障礙。目前商用氫燃料電池動力汽車使用壓縮氫氣罐、低溫氫氣罐、液化氫罐或金屬氫化物罐,存在壓縮、液化和吸附/解吸過程需要額外附加能量等問題。使用水電解和光催化水分解的車載氫氣生產是另一種按需使用氫氣的選擇,然而,這些過程通常是能源密集型和緩慢的,這對於商業用汽車運行並不實際。顯然,在香港應該推廣一個更安全、能耗更低的使用氫氣作為能源的選擇。使用具有高質量能量密度的安全和儲氫材料,如氨硼烷 (AB) 和甲酸 (FA) 可能是解決此問題的方法之一。這些材料通常非常穩定,僅在特定的催化條件下才會釋放氫氣。目前,開發高效、耐用、低成本的儲氫材料催化製氫金屬催化劑對於解決汽車設備中安全氫能輸送的瓶頸至關重要。迄今為止,從氨硼烷等儲氫材料中釋放所有儲氫的最佳記錄是負載在 g-C3N4 碳材料上的 Rh 納米顆粒催化劑,在 25°C 時的周轉頻率為 969 molH2 molRh-1 min-1.然而,由於成本高、活性低、穩定性低等技術挑戰,它們距離商業化還很遠。非貴金屬催化劑如 Co、Fe、Ni 和 Cu 的成本要低得多,但它們通常表現出低耐久性 (5 次運行後反應性下降到 60%) 和反應速度緩慢。由於較大的表面自由能,金屬納米顆粒傾向於聚集形成較大的顆粒,從而進一步降低耐久性。此外,納米粒子通常具有較低的原子利用率,因此導致反應速率緩慢。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最近的初步研究表明,非貴金屬催化劑如 Co,當它們被縮小到原子尺度到單原子時,在 40°C 時可以達到 molH2 molCo-1 min-1,而 CoCu 雙原子催化劑在更低的溫度(25°C)下可以達到 34.7 molH2 molCoCu-1 min-1,具有更好的耐久性,其速率更可與一些貴金屬催化劑相媲美。提高了的速率的原因可能是這些具有原子分散活性位點的催化劑的原子利用率更高。然而,精確合成雙原子催化劑的方法和探究協同效應的相關機制仍然是一個相對未開發的領域。在本項目中,我們旨在1)利用開發一種新型熱解方法,合成具有原子分散活性位點的雙原子錨定單原子催化劑(DASACs);2)設計獨特的配位環境以研發穩定耐用的雙原子催化劑,並可有效防止金屬原子團聚;3)在催化性能和物理化學性質之間建立結構-活性關係;4)通過使用先進的表徵技術明確確定雙原子活性位點的性質和環境,例如利用高角度環形暗場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HAADF-STEM)和同步輻射(SR)技術。更重要的是,我們將使用密度泛函理論模型 (DFT) 闡明密閉空間中相鄰原子對的協同效應機制。本項目將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儲氫材料的氫釋放機理、協同效應,進而為合理設計高效、高性能的產氫催化劑提供指導,從而促進香港在氫經濟和碳中和技術上的發展。

 

項目編號:UGC/FDS21/H01/22
項目名稱:集體動機訪談(CMI)運用於網絡遊戲障礙的青少年組群:隨機對照研究
首席研究員:謝家和博士(港專)

摘要

網絡遊戲障礙 (IGD) 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公共衛生問題。青少年過度參與網絡遊戲可能導致睡眠過少、飲食不良、未能保持適當的個人衛生以及退出社交互動,甚至損害了人際交往的發展。

集體動機訪談 (CMI) 是一種本地創新的動機提升輔導手法,在重要他人的支持下促進案主的改變動機。集體動機訪談的研發植根於具有40多年臨床實證的成癮治療手法 ─ 動機訪談法 (MI),開創了讓重要他人參與激勵過程,致力在各方參與下營造正向積極和建設性的對話。

我們的國際研究團隊運用隨機對照實驗形式,測試 CMI在本港應用於網絡遊戲障礙的青少年之功效。介入效果的主要成效指標包括:IGD症狀的嚴重程度,次要成效指標包括改變網絡遊戲行為的動機、網絡遊戲的渴望,以及來自重要他人的社交支援。

本研究將為華人社區做出貢獻,為輔導員、社會工作者和服務提供者提供切實可行的介入手法,以改善正面對網絡遊戲障礙的青少年及其重要他人的生活質素。

 

項目編號:UGC/FDS14/B10/22
項目名稱:工作小組的組員會如何應對積極主動的新同事?從相互影響的角度探討新同事加入和創新的關係
首席研究員:王亞美博士(恒大)

摘要

為了成功創新,各機構都越來越努力招募能貢獻自己的知識、新觀點和創意的新員工。然而,新人的加入不一定會自動轉化成為正面的團隊成果,因為現有團隊成員需要對新人加入而做出相應的調整,這對他們來說可能是一種壓力並是一個需要消耗資源的過程。幾乎任何已建立的團隊都必須進行一些團隊重建或調整以適應新人的加入並共同努力實現集體目標,然而關於新員工對現有團隊成員的影響、團隊動力以及如何逐步達到團隊績效相關的研究仍然非常有限。因此,研究的關鍵問題在於現有團隊成員是否、如何以及何時會對新成員的加入做出反應而影響團隊整體成果。為了證實這個重要的猜想,本研究項目旨在(1)調查團隊新成員加入後對團隊內部環境-包括對團隊現有內部人員的狀態、角色以及他們所做出的反應有何影響;(2)探索和找出現有團隊成員對新成員加入而可能做出的不同反應機制。

 

項目編號:UGC/FDS16/E09/22
項目名稱:大規模非結構化醫療健康文本分析的數量信息表示與抽取
首席研究員:王富利教授(都大)

摘要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是21世紀首個席捲全球的傳染性疾病。20年後的今天,世界正竭力對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現今社會容易受到重大疾病的影響。快速處理醫療數據可以協助戰勝這疫症,因此很需要研發先進人工智能處理大量醫療數據。大量有價值的醫療數據存在於非結構化文本中,例如診斷記錄、巡房記錄、出院記錄、線上健康討論、醫學文獻、臨床指南、臨床試驗納排標準等。各種非結構化文本中常常包含可度量的數量資訊,例如超過四成的非結構化臨床試驗文本包含可度量的陳述語句。可度量數量資訊描述了與數量方面相關的基本屬性,這些屬性對於定義和比較臨床表型是必要的,例如醫療屬性、人口統計學特徵、實驗室檢驗等。可度量數量資訊的自動表示、抽取和應用對於患者資格確定、患者病情評估、患者狀況監測、循證醫學、疾病風險預測、感染預防和控制、臨床決策支持等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開發有效的可度量數量資訊表示和抽取方法以促進臨床試驗等醫療文本的智慧化分析有迫切需要。數量資訊中有四個基本組成部分,包括實體、數值(或範圍)、測量單位和比較關係,而每個組成部分都有複雜的表達方式。然而,目前的可度量數量資訊表示和抽取研究面臨多個挑戰。首先,大量的醫學術語和縮略語導致通用自然語言處理工具性能不高。其次,多個數量表達可同時存在同一句子中,因此指代消解的方法很難將識別的多個結構準確地關聯起來。第三,大量醫療文本中包含不完整或隱含的陳述,如缺失測量單位,導致數量資訊成分識別非常困難。第四,醫療文本中經常出現各種比較關係的表達,如使用否定詞、特殊符號和隱含語境。最後,在一些非正式的醫療衛生文本中存在關係表達自相矛盾的問題。這些挑戰給醫學領域的可度量數量資訊研究帶來了巨大困難。目前,還沒有十分有效的方法來表示和抽取可度量數量資訊。

本項目旨在設計新的自動技術用於可度量數量資訊的表示和抽取,以加強大規模醫療文本的深度分析及其應用。為此,本項目將設計一種新的標記語言以形式化的方式表示可度量數量資訊。此外,將研發一個新的基於神經網路的模型,用於抽取醫療實體、數值、單位和比較關係,作為可度量數量資訊的表達成份。之後,將研發一個通過成份的自動關聯來獲得完整的可度量數量資訊的模型。這些模型將被應用於處理最少三個大規模的中英文醫療文本數據集,包括覆蓋220個國家與地區的451,571項臨床試驗研究,以分析其共性和差異,從而促進醫療領域研究的進步。另一方面,所研發的技術可擴展應用到香港支柱產業之一的檢測和認證行業。

 

項目編號:UGC/FDS14/E05/22
項目名稱:MetaConfigurator:以資源節約的方法來開發基於需求的產品配置系統
首席研究員:王越博士(恒大)

摘要

產品配置系統被認為是定制產品設計的關鍵工具,並已成功應用於DELL、BMW和NIKE等多家公司。在各種版本的產品配置系統中,基於需求的系統可以將客戶以自然語言表達的需求直接映射到目標產品,因此尤其適用於B2C環境。但是生成基於需求的配置系統非常耗費資源。公司需要收集、標註、處理大量的客戶需求等產品相關數據來訓練模型。此外,這種方法僅限於一個產品系列,不能推廣到其他產品甚至更新的產品系列。這限制了它在實際中的廣泛應用。本項目將開發一個 MetaConfigurator 框架來克服這些挑戰。我們將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和遷移學習技術來解釋模棱兩可且可能定義不明確的客戶需求,並將它們映射到明確定義的產品配置。我們將利用來自電子商務網站的海量產品評論數據,提取某一類產品相關的知識或特徵。然後,使用相對少量的客戶需求數據,通用的特徵將遷移到某一個特定產品,以構建基於產品特定需求的配置器。這種預訓練-微調的過程,可以使公司更有效地開發基於需求的產品配置器。

 

項目編號:UGC/FDS15/H01/22(退出)
項目名稱:香港是向東方傳播西方信息的先驅:重溯重釋十九世紀後半葉中日近代化思想之起源
首席研究員:魏楚雄教授(樹仁)

 

項目編號:UGC/FDS16/M04/22
項目名稱:丹參的傳統湯劑提取物、水狀提取物、溶劑提取物,丹參素、丹參酮IIA及其混合物,對貝伐珠單抗所誘發的高血壓的降壓作用
首席研究員:黃詩韻博士(都大)

摘要

貝伐珠單抗(Bev)是一種作用於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單株抗體,通過抑制血管新生以達致抗癌作用。儘管Bev已被公認為治療結直腸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的第一線藥物,但誘發高血壓是此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當中的關鍵機制可能是由於血管中的舒張因子(一氧化氮(NO)和前列環素)的紊亂、腎臟的腎小球內壓力升高血脂水平升高所致。

目前仍然沒有治療Bev 誘發的高血壓的循證指引。由於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抑制藥對控制Bev 誘發的高血壓的功效,臨床上較常處方這類藥物。然而,近期的研究指出ACE 抑制藥,如培哚普利和依那普利,可能會抑制 Bev 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從而降低其治療效果。除了 ACE 抑制藥外,其他常見的抗高血壓藥物,例如血管緊張素接受體拮抗藥(ARB)、利尿藥、鈣拮抗藥和乙型(β)受體阻斷藥,都不是治療 Bev 誘發的高血壓的合適選擇。

現在有很大逼切性去識別一種有潛質的藥物來治療 Bev 誘發的高血壓,該藥物應通過針對上述的關鍵機制,有效治療這種高血壓,同時亦不應抵消 Bev 的抗癌作用。如果該有潛質的藥物與 Bev 具有相加或協同的抗癌作用,這將會是一個優勢。臨床上,中草藥已與抗高血壓或抗癌的西藥合併使用,聯合療法的治療效果亦已得到證實。因此,中草藥很可能為治療 Bev 誘發的高血壓提供有潛質的候選藥物。然而,關於中藥對 Bev 誘發的高血壓的降壓作用的研究不多,除了我們近期的研究,當中發現丹參的活性成分丹參素,可以逆轉 Bev 在大鼠腸繫膜動脈中引起的血管舒張障礙(數據尚未發表)。

丹參(唇形科植物丹參的根)是一種傳統的中草藥。臨床上常以傳統口服湯劑的形式處方,用於治療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肌梗塞、中風、冠心病、高血壓腎損傷高脂血症。最近有報導指出,丹參的水狀提取物具有與 Bev 相似的抗 VEGF 特性。丹參素 [3-(3,4-二羥基苯基)-2-羥基-丙酸] 是丹參的主要生物活性和水溶性成分,可通過調節 NO 和前列環素的路徑,降低自發性高血壓大鼠的收縮壓和舒張壓。丹參酮 IIA(Tan IIA)是丹參中最豐富的親脂性活性成分,在調節血壓、保護腎臟和降低血脂方面也有相類似的作用。

單一的丹參草本含有超過 200種的化學成分,當中所提取成分的性質如水性和親脂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提取的方法。臨床上,丹參常以傳統口服湯劑的形式處方。鑒於臨床應用和近期的研究,我們假設丹參的傳統湯劑提取物、水狀提取物、溶劑提取物和由丹參分離的活性成分(丹參素、Tan IIA 及其混合物),可能對 Bev 誘發的高血壓有不同的作用。我們目前的研究是找出與Bev聯合療法的最佳丹參衍生物及其內在機制,研究結果將為Bev的臨床應用及中西醫結合治療提供有效的支持。

 

項目編號:UGC/FDS11/H04/22
項目名稱:是退或是留:影響中等收入長者作出決定的因素
首席研究員:黃於唱教授(明愛)

摘要

香港已屆退休之年的長者,主要依靠強積金和私人投資儲蓄以應付退休生活開支,經濟有困難的,則可申領長者生活津貼。對於中等收入的長者而言,他們大多未能領取長者生活津貼,要應付二、三十年的退休生活又相當困難。如要維持接近原有的生活水準,便得繼續工作。不過香港的65-69歲長者的就業比例,就算近年有所升高,但仍然偏低。究其原因,可能與身體健康、照顧家人責任、就業市場中不利長者就業或其他因素有關。本研究針對曾在60-64歲時就業,當時每月收入介乎入息中位數以上的中等收入人士(約在20,000至33,000之間),而現時年齡為65-69歲的長者,以了解影響他們就業決定的因素。研究團隊會先以隨機電話接觸,找出合適的對象及願意接受訪問的對象,再與他們進行詳細訪問,目標為最終訪問500人。訪問結束後,再按結果選取18位不同情況的受訪者作深入訪談,進一步了解他們在找工作、就業及退休路上的經歷和考慮,研究團隊會就研究結果作出政策的建議,讓長者能在更有利的條件下,在工作和退休之間作出決定。

 

項目編號:UGC/FDS15/H03/22
項目名稱:契丹-遼王朝建立在內蒙古東北草原上的定居城鎮及其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對「投下」的新探究
首席研究員:楊若薇教授(樹仁)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契丹-遼王朝(907-1125)在內蒙古東北草原建立的定居城鎮,特別是那些被稱為「投下」(或「頭下」)的州縣。這些城鎮不僅對促進當時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發展,貢獻極大,對後來中國歷史的進程、多民族的共處、農牧社會的兼容,以及中國與歐亞大陸的聯繫和互動,亦影響甚巨。

但是,「投下」其義、其事究竟如何?卻一直是一個歷史謎團。該詞最早出現於契丹史籍,繼而再現於蒙元史料,之後戛然而止,不再有任何記錄。王國維於 1923 年首次追溯「投下」的詞源,自此引起了海內外學者的持續關注。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探討,學界普遍認為,居於「投下」者,乃為契丹王室和貴族俘掠的漢族和其他農業民族人,而「投下」城鎮乃為不隸屬於王朝政府統轄的一個獨立系統。但是,由於這一結論難以自圓其說地解釋諸多疑問,從而令「投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的重大懸案之一。

研究契丹王朝歷史的主要史料來源—二十四史之一的《遼史》,以其粗疏誤漏著稱,因而僅憑《遼史》研究「投下」,將面臨著缺乏信息的嚴峻挑戰;遼國幅員廣闊,多民族、多語種並存,因而僅憑傳世史書的記載研究「投下」,亦面臨著文字可靠程度及足夠與否的質疑。有鑒於此,本研究嘗試從歷史學、民族學、語言學和考古學等角度搜集、考辨及驗證不同的資料。

本計劃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為實地考察「投下」所在地區(今內蒙古東部和遼寧西部)的歷史遺跡,訪問當地博物館,搜集和考察碑文、出土資料、地方文獻等。第二階段為綜合分析史料。對新搜集的、已受到關注或未被應用的各類資料進行比較和考證,從「投下」的詞源和語義到其作為定居城鎮的出現、人口構成、管治機制、不同時期與中央政府的財政和軍事關係等方面作出綜合分析。第三階段將提出對於史實的新認識,解說契丹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架構。基於史料證據,本研究所探討的契丹王朝政治制度的集權和分權範式、行政和權力秩序,將對於了解契丹王朝的後繼者—金朝及蒙元王朝的政治制度提供借鑑。由於草原地區定居城鎮的出現是當時游牧政權的一種創新實踐,本研究的成果可為契丹王朝對中古以至於近現代中國和中亞地區的影響提供新證據,同時,對現代社會亦具有理論及實踐意義,特別是可為多民族的共存共治以及城市化進程提供歷史經驗參考。

 

項目編號:UGC/FDS14/B08/22
項目名稱:數碼時代激勵忠誠計劃會員的反饋策略:進展框架方式的作用
首席研究員:楊鑫博士(恒大)

摘要

忠誠計劃在款待服務業中被廣泛地使用,以刺激消費並加強消費者參與其中。數碼技術進一步加速了忠誠計劃的使用,例如許多公司依靠移動端應用程式向忠誠計劃會員提供有關餐飲積分,酒店住宿積分,飛行常客里程等即時的積分反饋,用於兌換會員獎勵或為會員資格續訂和升級。最近,在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期間,數字化訂購日益增長,並促使公司利用數字化忠誠計劃來吸引使用移動應用程式的消費者。然而,大多數忠誠計劃未能實現預期效果,因為大約54%的基於應用程式的忠誠計劃會員在一年內變得不再活躍(Payments Journal,2021)。

忠誠計劃相關文獻沒有就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提供太多指導,因為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瞭解如何吸引更多潛在忠誠計劃成員(e.g., Gorlier and Michel, 2020; Steinhoff and Palmatier, 2016)。但是,如果忠誠計劃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重複光顧來建立忠誠度(Yang et al., 2021),那麽如何激勵會員追求忠誠計劃獎勵以及積極參與忠誠計劃就成為了一個重要議題。

為解决這一議題,本研究將探討應如何制定有效的反饋策略來促進現有會員追求獎勵,和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忠誠計劃。本研究確定了兩種常用但不同的反饋策略,用於更新會員的忠誠計劃目標進度。具體而言,這兩種反饋策略包括回顧類的反饋策略(用於強調已經取得的目標進度)和展望類的反饋策略(用於強調尚未取得的目標進度)。基於忠誠計劃獎勵和層級的相關特徵,本研究構建了一個理論框架,提出了一系列關於兩種反饋策略相對應有效性的新穎假設。通過對照實驗和實地實驗,本研究將會驗證和評估不同反饋策略和忠誠計劃相關特徵之間的交互作用。研究結果將進一步豐富維持忠誠計劃會員興趣和參與度的相關文獻,並為忠誠計劃管理人員設計有效的反饋策略提供具體指導。

 

項目編號:UGC/FDS15/H15/22
項目名稱:普通話-粵語成年雙語者一語二語聲調系統的相互作用
首席研究員:楊一可博士(樹仁)

摘要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然而,即使在多年廣泛接觸二語後,二語學習者也經常會被聽出口音。儘管二語者的口音可能存在不同來源,但通常會被認為是受到了學習者母語的影響。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學習者的母語也可能因二語的影響而出現變化,這種現象被稱為一語磨蝕(Firstlanguageattrition)。就雙語語言發展而言,當前對一語磨蝕和二語習得的研究主要是兩個獨立的發展方向。因此,學界對於一語和二語的相互作用仍知之甚少。

當前的言語學習模型(如Flege和Bohn,2021)提出雙語者的心理表徵中有一個一語和二語共用的語音或音系空間,因此它們假設一語會影響二語。雖然一些研究指出一語和二語音段之間存在雙向影響的可能性,但聲調系統是否會體現出一語和二語的相互作用則有待探索。本研究試圖將一語磨蝕和二語習得聯繫起來,旨在密切研究普通話和粵語雙語者一語和二語聲調系統的相互作用,以期加深我們對一語和二語言語相互作用的理解。作為兩種密切相關的漢語方言,普通話和粵語都是聲調語言,它們聲調系統的差異為檢驗言語學習模型的假設提供了天然的語言環境。

為填補前人研究的空白,本研究提出了四個目標:(1)系統地探究一語和二語在聲調系統方面的雙向影響;(2)測試普通話-粵語雙語者在一語普通話的發音和感知方面是否存在磨蝕,以及他們在二語粵語的發音和感知方面是否可以與粵語母語者有相當的表現;(3)結合聲學測量和感知實驗來分析閲讀語料和自然語料,這是本研究在方法論上的貢獻;(4)探究可能促進一語磨蝕和二語習得的潛在非語言因素。這項研究將招募在抵達香港之前以普通話為唯一漢語方言並已經能說流利粵語的香港新移民。另外兩組參與者包括以普通話為母語但極少接觸其他漢語方言的人和以粵語為母語的人,他們都將作為本研究的對照組。參與者將在兩個實驗中執行各種任務。第一個實驗將收集閲讀語料和自然語料,其數據將通過聲學測量和感知實驗進行評估。第二個實驗則是聲調的感知實驗,參與者將被要求完成一項識別任務和一項同異辨別任務。

作為系統研究雙語者一語二語聲調系統相互作用的首次嘗試,本研究將為支持或反對當前言語學習模型的假設提供證據,並推進一語二語相互作用理論知識的發展。這項研究的結果還將告知語言教師對普通話學習者特別具有挑戰性的粵語聲調,使教師在教授粵語聲調時調整他們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法。此外,這項研究將為本科生提供直接的研究機會,更好地為他們未來的學術和職業發展做好準備。

 

項目編號:UGC/FDS24/E08/22
項目名稱:用於冷水機系統能量管理的人工智能時間序列
首席研究員:余富榮博士(理大專業進修學院)

摘要

冷水機系統用於提供冷卻的能量,佔商業和教育建築總能耗至少四分之一。系統的能源性能取決於天氣條件、時間以及如何控制運行參數。人工智能時間序列模型可以用於分析冷水機系統製冷量和用電量的短期及長期變化、和功耗的短期和長期變化,以改善和優化系統運行,也有助於系統的能源管理。

本項目旨在開發用於能源管理和冷水機系統優化的人工智能時間序列模型。首先,進行文獻探討以確定用於模擬冷水機系統的操作和能源性能的適當算法。其次,會以理大紅磡灣校園冷水機系統作為案例研究,收集運作數據和控制要求。該系統配備了趨勢跟踪設備,可以收集系統組件每15分鐘的運行狀態和能源相關數據。收集到的運行數據和控制參數,會用以確定模型系統的輸入和輸出變量。時間序列模型將結合適當的算法來模擬冷水機系統的冷卻能力和能耗。本項目將分析操作變量的時間序列特徵,以驗證當前的可控性和操作性、以及統優化的可能性。

本項目的意義在於展示使用人工智能來促進能源管理和冷水機系統優化,降低功耗,同時保持足夠的冷卻性能。系統的改進方案將改善商業和教育設施的可持續運營。實現香港的碳中和計劃。

 

項目編號:UGC/FDS14/P07/22
項目名稱:聯合稀疏優化:非凸罰理論與應用
首席研究員:余國惠博士(恒大)

摘要

大數據在各個學科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聯合稀疏優化是解決許多大數據問題的實用技術,它採用多重響應的同步效應來增強大數據分析。它已成功應用於多響應回歸、多任務機器學習、多通道信號處理、分佈式壓縮感知和系統生物學等各個領域。稀疏優化方面的大量實證研究表明,非凸懲罰方法通常認為比(凸)1正則化方法具有顯著更強的稀疏促進能力和顯著更穩健的稀疏恢復穩定性。然而,聯合稀疏優化的數學理論的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特別是對於非凸懲罰方法。

在本項目中,我們將考慮聯合稀疏優化(NPJSO)的非凸懲罰方法,包括平滑裁剪絕對偏差、極小凹懲罰、p正則化(p<1)和上限非凸懲罰,並研究其非凸優化模型的一致性理論和一階優化算法的收斂理論,以及NPJSO問題和算法的相變理論,並進一步討論在系統生物學中的應用。在理論方面,我們將採用相對於懲罰的聯合受限特徵值條件(p-JREC)的概念來建立全局最小值的恢復界限(包括模型誤差、絕對偏差和2 恢復界限)來定量估計NPJSO 的穩定性。我們將進一步計算滿足p-JREC的隨機矩陣的採樣率下限,從而建立NPJSO的相變理論,揭示其理論稀疏恢復邊界。在算法方面,我們將連續技術應用於近端梯度算法(PGMC)和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C),然後將使用 p-JREC 建立它們對近似基準實際聯合稀疏解(在與噪聲水平和恢復範圍成比例的容差內)以幾何速率的收斂性。此外,還將為隨機矩陣建立非凸PGMC和ADMMC的相變理論。該收斂理論將為某些非凸稀疏算法的稀疏恢復可用性提供積極的理論證據,並將填補某些非凸懲罰方法的空白。在應用方面,我們將應用我們的理論結果和數值算法來解決細胞命運轉換的主基因調節推斷問題,這是發育生物學和再生醫學的有力工具。掌握細胞命運轉換的基因調控推斷的成功應用,將有助於生物學家促進快速識別關鍵調控因子,提高成功轉化率的可能性,並有望降低實驗成本。

 

項目編號:UGC/FDS17/M07/22
項目名稱:聯用CRISPR/Cas9與CRISPR/Cas13定向打靶技術在鼻咽癌細胞中治愈EB病毒感染的研究
首席研究員:阮傑燊博士(東華)

摘要

鼻咽癌是華南地區的常見健康問題,亦是本港常見癌症之一。早期鼻咽癌對放射治療極為敏感,但大多數晚期鼻咽癌患者對放射治療或化療的反應則未如理想,因此對這種惡性腫瘤有開發新治療方法的需要。鑑於普遍相信鼻咽癌是由EB病毒引致的,從鼻咽癌細胞中消除EB病毒從而達到治療效果會是一項值得進行探討的新型鼻咽癌治療方法。因此,本研究將評估聯用CRISPR/Cas9與CRISPR/Cas13定向打靶技術在鼻咽癌細胞中治愈EB病毒感染,即運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去消除細胞內EB病毒的遺傳物質。亦會研究其作為傳統鼻咽癌化療輔助性療法的可能性,並開發出有效的病毒載體工具將CRISPR/Cas遺傳物質帶入鼻咽癌細胞之內。

如本項目能確認聯用CRISPR/Cas9與CRISPR/Cas13定向打靶技術能有效從鼻咽癌細胞中消除EB病毒,那此技術不單可以用於鼻咽癌治療上,還能擴展到其他EB病毒相關疾病,包括帶有EB病毒的淋巴瘤和胃癌。

 

項目編號:UGC/FDS24/E03/22
項目名稱:基於結合強化學習技術的輕量級數值模擬的香港公共交通內新型實時空調通風策略之研究
首席研究員:張浩博士(理大專業進修學院)

摘要

香港政府已經提出於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由於交通運輸約佔香港碳排放量的20%,香港已制定長期計劃和策略,推動電動公共交通普及,以邁向零碳交通運輸,特別是推廣電動公共巴士。然而,由於電池儲能的限制,續航里程是香港推廣使用電動巴士的主要障礙之一。在所有輔助系統中,通風-空調系統(HVAC) 是電動巴士行駛里程的最大負擔。值得注意的是,COVID-19 的爆發進一步加劇了公共交通對通風的要求。目前,公共巴士的HVAC策略被認為既不有效也不節能。一方面,尤其是在當前COVID-19 期間,未能為乘客提供舒適健康的車內微環境。而另一方面,現時HVAC策略已非常過時,既浪費能源亦無法達到預期的通風效果。這種過時HVAC策略,不僅影響了現有燃氣引擎巴士,加劇了其燃料消耗、碳排放和道路污染;而且會大大縮短了電動巴士的行駛里程,從而阻礙了電動巴士在香港的推廣部署。為了解決香港面臨的這種情況,此項的目的是研究更先進的公共巴士內HVAC的協調策略。在此項目中,將在車內環境的健康水平、能源消耗和乘客滿意度之間取得最優平衡,為當前和下一代公共巴士開發基於人工智能的實時HVAC策略。然而,最先進的技術揭示了其推廣中尚未解決的障礙。首先,極其複雜且不斷變化的車內環境是其中顯著的挑戰。目前,現階段的研究只考慮了車廂內的穩態情況,因此對車內微環境的研究可以概括為靜態和個案研究。此外,現階段對HVAC 控制的初步探索暴露出缺乏使用適當物理模型的真實驗證和指導的嚴重問題。這導致控制變量非常少,控制指標非常粗略,以及非常嚴重的模擬到現實的問題,帶來了在現實環境實現應用不可逾越的鴻溝。為了實現目標並填補現有研究缺口,該項目提出了一種綜合方法,將計算流體動力學 (CFD)、強化學習 (RL) 和基於視覺的檢測互相結合,以解決這些困難和複雜的技術問題。在車內實際測量數據的支持下,CFD 能夠驗證最優車內微環境並識別出通風滯止點。然而, CFD具有計算量大和非實時性的固有缺陷,因此並不能實時應用於真實車內環境。因此,RL將用來彌補 CFD 與實時實施之間的差距。通過繼承 CFD 的優勢,補足 CFD 的缺陷,RL 將使 CFD 輕量化,大大提高其在真實場景中的可行性。為了精準感知車內實時環境,一個基於視覺的檢測模塊將整合為 HVAC 協調的實時輸入。通過結合 CFD、RL 和視覺檢測的優勢,將最終集成為一種系統性的 HVAC 協調策略。為了緩解模擬到現實的問題,將在真實的巴士上進行前後現場實驗,以驗證所開發策略的有效性;還將建立一個混合學習和實際服務的協同程序,以提供額外的真實世界反饋,以提高HVAC策略實際表現。這種HVAC策略可應用於香港的現有的燃氣引擎巴士和下一代電動巴士,更為 COVID-19 後進一步提供健康和節能的巴士車廂環境。此項研究成果具有學術和實際應用的意義,與香港近期在綠色和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卓越努力相一致。

 

項目編號:UGC/FDS14/B17/22
項目名稱:聘用集團會計師是否對IPO審計質量產生影響?基於事務所及簽字會計師層面的分析
首席研究員:張瑋茵博士(恒大)

摘要

監管者、從業者、投資者和學者經常強調審計質量的重要性(Chan et al. 2006;Chen et al. 2016;Chen et al. 2010)。DeFond 和 Zhang(2014)對審計質量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並將客戶需求、審計師供應和監管干預確定為影響審計質量的重要因素。具體而言,審計師對重要客戶的經濟依賴可能會損害他們的獨立性,並令審計質量受損(Chen et al. 2010)。由於客戶重要性導致審計師獨立性受損,集團中共用同一審計師可能會對審計質量產生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在集團中共用同一審計師的知識溢出效應可能會提高審計質量。該項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調查共享同一審計師對IPO 審計質量和 IPO 後財務業績的影響,我們會分別從會計師事務所層面和審計師個人層面進行研究。

由於上市要求的特殊性,中國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環境來測試共享審計師對IPO 的影響。基於績效的 IPO 審查制度和明確的盈利要求激勵中國 IPO 申請人提高 IPO 前的財務業績。此外,考慮到中國 IPO 審計市場的高度競爭性,中國的 IPO 審計師可能會犧牲審計的獨立性和審計質量以換取經濟利益。

DeFond 和 Zhang(2014)呼籲對審計師個人的報告行為進行更深入的研究。Hanlon et al.(2021)呼籲研究应该包括審計師個人行为對審計結果的影響和對客戶的影響。為了回應DeFond 和 Zhang(2014)和Hanlon et al.(2021)的呼籲,我們提出的研究計劃旨在證明在集團IPO 審計的背景下,共享同一名審計師對審計結果的影響。我們還將調查共同審計師對公司上市後業績的影響。

該項研究意義重大,因為它可以補充了關於審計師個人因素對審計結果的影響的相關文獻。該研究將會是第一個調查事務所層面和個人審計師層面的共同審計師是否會影響 IPO 審計質量的研究。通過展示在 IPO 審計中共享同一名審計師的作用和影響,我們的結果將幫助資本市場中的不同利益相關者做出更明智的決策,令他們可以制定與 IPO 相關的政策和法規。鑑於滬港通和深港通促進香港投資者投資中國資本市場,我們的研究結果將會對香港的投資者和監管機構產生重大影響。

 

項目編號:UGC/FDS24/B02/22
項目名稱:實時香港旅遊需求預測系統的研發
首席研究員:章新燕博士(理大專業進修學院)

摘要

旅遊需求預測可以分為長期預測或短期預測。在重大危機期間,如COVID-19大流行時,由於旅遊需求呈現高不確定性,高頻或者實時的需求預測將對旅遊目的地的快速決策更有利。傳統的計量經濟學模型的預測頻次一般較低——如每年或每季度。這是因為該模型中的解釋變量數據,通常每年或每季度發布一次。因此,這些模型會忽略很多潛在有用的高頻信息。在過去的十年中,計量經濟學領域出現了很多新的方法,如混頻數據抽樣(MIDAS)模型等,使旅遊需求預測能夠實現更高的頻次,甚至是實時產生。

現代宏觀經濟學理論,如理性預期理論和前瞻性消費理論表明,在未來的經濟活動中,經濟信心起著至關重要的預示作用。因為具有及時性和預示未來發展的能力,基於調查的商業信心或消費者信心數據,通常會被用於預測宏觀經濟變量。然而,在旅遊預測研究中,基於調查的數據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在最近的 COVID-19 危機的背景下,本項目將首次嘗試基於調查數據的旅遊需求預測,並將結合搜索查詢數據,產生高頻或者實時的需求預測。

本項目的目標是開發一套基於多數據源的香港實時旅遊需求預測系統,從而及時捕捉旅遊需求的復甦軌跡。項目將採用 MIDAS(或 MS-MIDAS)框架中的馬爾可夫轉換(MS)模型來應對由 COVID-19爆發引起的需求波動。作為一種能夠融合混合頻率指標的高級預測方法,MIDAS模型在宏觀經濟學領域的實時預測研究中發展迅速。然而,旅遊預測領域使用該方法的文獻還很有限。據我們所知,旅遊預測文獻中尚未考慮 MS-MIDAS模型。此外,考慮到未來旅遊業復甦的不確定性,本項目將應用專家判斷對模型生成的預測進行調整,以將重要的額外信息納入到最終預測中。

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預計,國內遊將推動旅遊行業的復甦。考慮到在 COVID-19之後,最初到訪香港的旅行者可能來自大灣區(GBA)內的鄰近城市,本項目將專注於預測從中國大陸,尤其是大灣區,到香港的遊客人數。

 

項目編號:UGC/FDS24/E02/22
項目名稱:從理論到實際應用:為香港公共消防服務應用開發的基於機器學習的空中多機平台
首席研究員:周偉峰博士(理大專業進修學院)

摘要

2019年夏天,大規模的森林大火給法國、希臘和美國的森林帶來了嚴重破壞。同年12月,澳大利亞經歷了由一系列森林大火引發的黑色夏季,比正常規模大十倍。在香港,肆虐的山火破壞了生態環境,在某些情況下還威脅到人類的財產和生命。香港目前的解決方案高度依賴人力,漁農自然護理署(AFCD)的消防人員在火災多發季節需要全天候24/7值班,以偵查和撲滅郊野公園內的山火。然而,這種方法是相當耗時、勞動密集和危險的。另一方面,一個無人機集群系統可以作為一個有前途的替代方案。在這項研究中,提議使用由兩隊組成的無人機群系統來探測和撲滅香港郊區的山火。特別是,一隊將定期在郊區巡邏,並檢測任何早期火災的冒煙。當發現火警時會向消防處(FSD)會發出警報。第二隊將配備小型滅火器,將啟動並飛往火場控制火勢蔓延,為消防員爭取時間。該系統將主要作為此類操作的支持模塊,以提高整體效率。該無人機集群系統由集群協調控制系統和火災探測和防火設施兩個主要單元組成。本研究主要專注於開發在香港郊區運行的無人機群協調控制系統。為此,將首先開發基於線性時序邏輯(LTL)方法的多無人機系統任務分解和分配模塊。該模塊被認為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用於將任務分解為群體中每個無人機的特定和詳細的子任務。其次,將研究和設計一個傳感器融合模塊來進行感知,以便機器人能夠在不同的土地或森林條件下定位自己。通過這樣做,群中的每個無人機都可以生成對自身和周圍環境的準確估計,並進一步充當群控制系統的反饋信號。對於具有模糊、非線性、不確定性和自組織特性的多無人機系統,基於深度強化學習(RL)的控制模塊是較好的解決方案之一。該模塊的關鍵功能是優化代理在特定環境下執行的最終動作,最優結果通常表示為累積獎勵。簡而言之,強化學習的核心思想是通過設置獎勵函數,讓智能體在與環境的交互中學習。同時,這種基於深度強化學習的協調控制將與基於傳感器融合的狀態估計模塊緊密結合。在不同的地方,當狀態估計模塊感知到無人機周圍環境的變化時,來自 RL 的控制策略將相應地改變,以更好地適應實時情況。該項目將從上述三個模塊的開發開始,然後進行軟件在環仿真。然後將解決模擬到真實的問題。完成後,最終確定的系統預計將有大約 10 架無人機在郊區巡邏。這項研究工作的成果具有學術和實際意義,並符合香港未來的發展,以實現智慧城市。